|
|||
|
|||
2025年的秋夜,空气里混着泥土的涩、车辆的油腥气与野菊香,这里没有霓虹喧嚣,只有钢筋碰撞声、泵机轰鸣声在田地上空回荡。生活像一张磨损的砂纸,粗糙而重复。中秋将至,月亮自一轮弯月变换为圆圆的满月,一种无声的潮汐开始在心底涌动,月光如水,洒在空旷工地上,内心思乡的愁绪悄然弥漫四起。 思乡是百种滋味的默片。夕阳沉入山脊,简易板房区便成了情感的舞台。通往宿舍的乡间小路上,拖着沉重的背影,或轻哼小调或顿胸捶背,试图驱散疲惫。有人蹲在门槛上,捧着手机与朋友视频,指节因握得太紧而泛红;有人躲在车棚旁,用方言对着电话喃喃;屋内,电脑前,伏在桌前打字聊天的技术员,紧盯对话框的眼神里藏着牵挂。 思乡是口袋里藏着的标本。收工哨响后,板房区的灯火次第亮起。有人从贴身口袋掏出四四方方的全家福,照片边角已磨出毛边;有人把手机架在脸盆沿上视频通话,镜头扫过挤挤挨挨的脸,信号断续的间隙,只听见此起彼伏的“吃了没”;最寻常的是那些蹲在水泥台阶上的工友——捧着中秋月饼却迟迟不拆,仿佛油纸包裹的不是莲蓉馅,而是远方院落里的桂花香。睡前播放方言录制的童谣,沙沙的电流声里,床铺的鼾声都会突然变轻。 坚守是荒原里生长的根系。中秋夜的工地依旧忙碌,探照灯将人影拉成摇曳的竹。泵机轰鸣中,有人把家乡寄来的辣酱抹在冷馒头上,辣得吸气时湿润了眼眶;有人把妻儿视频时的聊天截图,设置手机屏保当护身符。当月光泼在未完工的沉淀池上,有人忽然指着水中的倒影,想起自家村口的湖面,笑声如涟漪般荡开。值夜班的工人倚着铲车吃饭,累到包子馅儿掉落出来也反应不及,只仰头望着同一轮月亮——此刻故乡的亲人,是否也在共进晚餐? 月光下的团圆是泥土塑成的诗。夜幕降临,中秋前夜,大家自发聚在一起。几张饭桌拼在一起,摆上食堂准备的美味菜肴,大家讲述起各自的故事,或模仿家乡的方言段子,逗得大家捧腹大笑;或一展歌喉,唱首自己最拿手的歌曲,烘托愉快的氛围。月光透过棚顶缝隙,照亮每个人脸上的笑容。这一刻,艰苦的环境褪去冰冷,思乡之情化作温暖的纽带。夜深时,大家肩并肩望月,聊着各自忙碌的一天,络腮胡工人瓮声笑着,眼角的纹路却盛满月光。更沉默的那些人,把微信家族群的语音外放:老人叮嘱“工地冷多穿衣”,孩童背诵“举头望明月”,妻子的那句“早点回”戳中了心窝。且苦且累,但生活总会有欢乐有幸福。 中秋,对建设者而言不过是日历上又一个被红圈标记却独处异乡的日子。这里没有玉兔金桂,只有焊枪迸裂的星火,和重复劳作中滋长的乡愁。但中秋团圆,不只在故乡,也在我们手中筑起的未来——当清澈的水流淌进千万户人家,苦中作乐的坚守便有了最好的回报,团圆的节日也有了最好的礼物。 【责编:马思然】 |
|||
【打印】
【关闭】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