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企业文化 > 基础文艺

灶火不熄
来源:三公司 作者:侯月珂 时间:2025-08-22

初秋的南京,暮色温柔地抚过秦淮河水,朋友带我来尝南京老字号马祥兴。黑底金字的“清真马祥兴菜馆”牌匾悬在门头,题字苍劲有力。

刚落座,朋友便笑着点餐,“来一盏胡先生豆腐。”白瓷碗端上来,嫩豆腐卧在琥珀色的芡汁里,鸡肝虾仁半藏半露。一勺下去,豆腐滑嫩得几乎托不住,鲜香软滑。“这味道,救过书生的馋虫,”朋友笑说,“1920年,东南大学胡翔东、胡小石两位教授,就是被这口鲜味勾住了魂。”朋友的笑谈里,长衫的影子在氤氲的热气里谈诗论学,舌底生香竟成了风雅,“胡先生豆腐”的名号,就这么随着师生们的脚步,传遍了金陵城的大街小巷。原来一勺豆腐里,能舀起半部民国文人的闲适。

“再尝尝这个,美人肝。” 朋友又推过一碟。玉白色的小卷,是鸭胰脏爆炒而成,缀着几点翠绿的芦笋。入口脆嫩,带着焦香的锅气。果然是没有一只鸭子可以活着走出南京城。1930年代,国民政府定都南京,达官显贵云集。掌柜马德铭和名厨马定松的妙手,把鸭子这边角料,点化成席上奇珍。

享受美食后,目光被店堂的玻璃展柜吸引过去,射灯柔和地笼着旧物,如同守着一段凝固的时光。一件是半块焦黑的青砖,边缘蜷曲,布满烟熏火燎的痕迹。标签上几行小字:“1937年12月,原夫子庙店焚毁遗存”。它沉默着,仿佛每一道焦痕里,都锁着那个血色寒冬的记忆。再认真一看,发现展柜设计很巧妙。橱窗玻璃像一面奇妙的镜子——里面,静静陈列着青砖的焦痕。外面,却是川流不息的车灯,游客如织的街头,霓虹如星河泄地。

旁边还有几张泛黄的史料。1945年秋的老照片上,马德铭蹲在夫子庙废墟上,专注地重砌第一块炉砖。另有一张印着清晰公章与手写批注的调令——“兹调马祥兴名厨四人进京,主理北京饭店清真厅事宜。周恩来。1958年2月”。周总理字迹遒劲,薄纸载着千斤使命。它无声诉说着,这从灰烬里捧出的技艺,凤凰浴火,涅槃重生,成了新中国的待客之道。

八十载岁月悠悠,和平的韵味传承至今。马祥兴的灶火,映照出南京城的律动,更闪耀着民族生生不息的灵魂。

灶火里,映着秦淮画舫的衣香鬓影,那是锦绣文明的华章;灶火里,照见寒江冷月下的不屈抗争,三十万同胞的血泪浇铸了永不屈服的基石;灶火里,焦黑的废墟上又倔强地抽出新枝,向着和平与复兴的天空奋力生长。

守护这人间烟火,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安宁。让历史的伤痕化作前行的警醒,让先辈的薪火在我们手中燃烧得更旺,照亮民族复兴的壮阔征程。



【责编:李金珂】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