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企业文化 > 基础文艺

标准之光:构筑世界的隐形脉络
来源:二公司 作者:项子琛 时间:2025-10-14

今天是10月14日,第56届世界标准日,也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成立纪念日,遥想2016年入职公司的第一天,“标准”学习就成为我的日常,一本《水工建筑物水泥灌浆施工技术规范》翻了又翻,直到铭记于心。这不禁让我想起了秦始皇两千多年前那场改变中国历史的变革,当他下令“车同轨,书同文”时,恐怕不会想到,这一决策会成为后世标准化的先声。那些沿着新修筑的驰道飞奔的马车,因为统一的车轨距离,得以在全国各地畅通无阻;那些在不同地区撰写的文书,因为统一的文字,能够准确传达中央政令。标准,从来就是连接人与人的桥梁。

从1959年成立至今,公司主持和参与编写了防渗墙、灌浆、高喷等多部行业标准。这些数字背后,是我们几代基础人智慧的结晶,正如李冰父子修筑都江堰时确立的“深淘滩,低作堰”六字诀,那六字真经就是当时的治水标准,使得都江堰历经两千余年仍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

标准的意义,在我日常工作中有着更深刻的体会。记得一位退休的老工程师讲过,20世纪80年代,某水库工程中,因为防渗墙施工规范不完善,导致汛期出现险情。正是那次经历,让技术人员下定决心,一定要制定出更加科学、严谨的施工标准。此后,多项施工技术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等重要奖项,这些科研成果最终都转化为了行业共享的标准规范。从古代的治水智慧到现代的科技创新,标准的本质始终未变——那是经验与智慧的凝结,是安全与效率的保障。

标准如同生活中的空气,无处不在却又常常被我们忽视。早晨,我用符合国家标准的插座给手机充电时,不必担心漏电危险;穿上尺码标准的衬衫,不用为尺寸不合身而烦恼;就连中午吃饭时,碗里符合标准的大米,也在默默保障着我的饮食安全。这让我想起不久前看到的关于鞋号标准的介绍,原来标准工作者们一直在努力解决鞋号标识不统一给消费者带来的困扰。从车同轨到鞋同号,从书同文到产品标识的统一,标准始终在默默守护着我们的安全与便利。

站在新时代的起点上,我们正从传统的水利水电工程向水环境治理、地质灾害防治等新领域拓展。标准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随着技术进步和社会需求不断更新的活水。正如今年的世界标准日主题所言:“美好世界的共同愿景:增强伙伴关系,共促可持续发展。”从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到如今我们制定行业标准,从李冰的都江堰到现代水电基础处理的复杂工艺,标准始终是人类协作的智慧,是文明传承的载体。

又想起那位老前辈常说的话:“我们制定的不只是标准,而是对后代的责任。”世界标准日本不是热闹非凡的节日,就像标准之于生活,默默地让世界平稳向前发展,是一条构筑世界的隐形脉络,“无以规矩,不成方圆”,我想,标准不仅是衡量质量的尺子,更是引领未来的灯塔。



【责编:项子琛】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