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从三十昼夜到三小时云端 2013年的秋天,李育平坐在开往林芝多布水电站的越野车里,车身剧烈晃动,她紧握把手,八小时的颠簸令她头晕目眩。泪在眼眶中打转,她拨通父亲的电话:“爸,我想回家。”电话那头沉默片刻,传来父亲沉静的声音:“你走的这条路,我曾用一个月才走完。” 1968年,十七岁的他挤在一辆解放牌卡车里,裹紧军大衣,窗外的雪山连绵不绝。从陕西渭南到西藏拉萨,三十个日夜,车轮碾过碎石与险滩,风雪裹挟着牺牲。有的战友再也没能看见曲水大桥的影子。那一代人的进藏路,是用生命铺就的忠诚。 五十年后,父亲再次进藏。银鹰掠空,三小时从西安直达拉萨;车窗之外,拉林高速如哈达飘展,四个小时抵达女儿工作的工地。他静静望着远方,仿佛还能听见当年卡车的轰鸣。如今西藏,公路成网、铁路交织、机场林立,天堑已成通途,每一步前行,都是对历史的回应。 从凿冰求饮到清泉入户 水电基础局参与建设了拉洛、帕孜、雅砻等五十余项水利工程。这些矗立于高原的“水塔”,总库容已是六十年前的32倍。作为水电基础局的一员,李育平有幸参与了部分工程建设。父亲曾向她讲述1969年在尼木县的往事:战士们钢钎凿冰、马匹驮水,一桶清水价比黄金。 而今,西藏农村饮水安全普及率已达100%,2.8万处饮水工程如血脉延伸,清泉流入每一个家庭。水,不再是艰难的索取,而是幸福的底色。从背水两小时到龙头一拧,这背后,是一代又一代人扎根高原、接力奔跑的故事。 从一代奉献到三代扎根 “把你留在西藏,不是要你重复我的路,而是要你亲眼看见希望的发生。”父亲的话语如高原的风,质朴却有力。 上世纪六十年代,进藏干部常说“死在西藏,埋在西藏,就是革命到底”。如今,西藏的人才政策日益完善,待遇稳步提升,吸引着四面八方的人们。李育平的丈夫为她义无反顾奔赴高原,成为藏医药大学的一名职工;她的一双儿女三岁进藏,如今已是拉萨八一学校的学生。他们不再是孤独的守候者,而是幸福的建设者。 她的藏族同事从小只会讲藏语,没上过幼儿园,第一次走进学校已是初中。如今,她已是公司骨干,普通话流利,专业精湛:“我就是西藏改变的见证者。”语言之间,没有豪言壮语,只有实实在在的人生。 记忆与未来共辉映 2019年夏天,李育平带着父亲重走部队旧址。土坯营房早已被砖楼替代,颠簸土路变成宽阔大道。拉萨河上,一座座双层斜拉桥车流如织;远处光伏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犹如一片蓝色的海洋。 202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六十周年庆典,父亲在陕西家中看完全程。女儿问:“变化大吗?”他缓缓点头:“变化很大,我不后悔让你毕业以后来西藏。儿女中,你最让我放心。” 六十年,从解放卡车到复兴号列车,从人背畜驮到智能水网,西藏的变迁是一部荡气回肠的史诗。 当李育平带着孩子在布达拉宫广场放飞白鸽,女儿仰头问:“妈妈,为什么西藏的天这么蓝?”她望向雪山,轻声说:“因为有很多人,把一生留在了这里。” 【责编:李金珂】
|
|||
【打印】
【关闭】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