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企业文化 > 基础文艺

汗水绘就“地下动脉”
来源:一公司 作者:姚瑞 时间:2025-10-20

在顺德繁华的街市之下,人们日复一日的平凡生活之下,一场无声的地下“战役”正在进行。没有高楼平地起的视觉震撼,没有大桥飞架的雄伟壮丽,只有一群默默无闻的建设者,钻进潮湿闷热的管井,行走在泥泞的沟槽,用汗水与智慧,为这座水乡之城疏通着“毛细血管”。

开工前,一群平均年龄不到35周岁的“管道医生”用了整整两个月,徒步丈量了近三千公里管网。他们趴在路边,小心地把CCTV机器人送入仅30厘米的支管,像做内窥镜般探查着这座城市的“消化系统”。数万个淤堵点和错接点,就这样被一一记录在案,绘成了一张详尽的“城市病情图谱”。

岭南的夏季,高温充斥着城市的每个角落,地表温度早已突破38℃。每个清淤工点旁,总会堆放着一盒盒藿香正气水、一杯杯凉茶,安全员、网格员在不停地踱步,清淤队的师傅们每天都是在“极端天气”下进行着“极端作业”,每当从检查井里爬出来,工装已被汗水和淤泥浸透。他们仰起头,灌下大半瓶藿香正气水,苦得皱紧了眉头,这是他们的“续命水”。井下40℃的高温、令人窒息的腥臭,是他们每天都要面对的环境。在城中村的狭窄角落里,大型机械无能为力,最终依靠的,还是工人们那双布满老茧的手和特制的小工具,一点一点地“手动剥离”。

施工现场,每个围挡上都挂着公示牌,那是给街坊邻居的“定心丸”;早高峰时段,工人们会临时收起部分围挡,为上班上学的人留出通道;暴雨天,项目部的抽水泵在排完工地积水后,总会帮附近的社区居民解困……

项目志愿者们经常走进社区,不仅清理卫生死角,还会耐心地向居民讲解防蚊防疫知识。起初的不理解、抱怨,渐渐变成了主动递上的一瓶水、一封感谢信、一面锦旗。社区王阿姨看着整洁路面,感慨道:“你们施工后,这儿反而更干净了。”

夕阳西下,为忙碌的工地镀上一层柔和的金光。那些满身泥泞的身影,或许不会被每一位居民记住,但他们留下的,将是一条条畅通的地下动脉,是一个更具韧性的健康城市。他们用坚守、技艺、初心在顺德的地下,谱写了一曲动人的劳动者之歌。



【责编:马思然】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