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每一个孩子,都是落入人间的星辰,带着独一无二的光芒。作为父母,我们天然地怀抱着深沉的挚爱。但如何去爱,却是一门需要用心的学问。在我看来,爱是理解、是关怀、是耐心的守候——用爱浇灌,静待花开! 营造氛围,让爱浸润 家长对孩子要多一些爱的表达。一个微笑、一句关心、一次鼓励、一张字条……这些饱含着父母爱意的小细节,就能营造出温暖的家庭氛围,也会让孩子在这种氛围中慢慢学会感恩。犹记得二年级语文作业有这么一道题:“你的妈妈在睡梦中是什么样子的,你想对妈妈说些什么?”儿子是这样写的:“睡梦中的妈妈一直牵挂着生病的外公,我甚至隐隐约约听到了妈妈的哭声。我想对妈妈说:‘妈妈不要哭,外公会慢慢好起来的。’”那段时间的我,因父亲生病而心力交瘁,情绪低落。看到这段话的瞬间,泪水夺眶而出。原来我那些不经意的脆弱,早已被他悄悄拾起、轻轻呵护。这份不经意间的回馈,让我真正懂了——家庭氛围里的爱,从不是单向付出,而是会在孩子心中自然扎根、发芽。爱是流动的,是相互的,我相信那一刻,他心中的爱与善良,正悄然生长。 鼓励引导,用爱增信 把孩子当做朋友,多理解、多表扬、多鼓励,少批评、不指责。道理都懂,做起来却很难。相信很多家长都有类似经历:一看到孩子考试分数,怒火一触即发。这么简单的题怎么会错?那一刻理智全无。只想把他拽过来,扇几巴掌。但我们更需要做的是冷静下来,换位思考,俯下身来与孩子并肩面对问题,一起分析失误原因,耐心练习同类题型。告诉他,分数不是全部,但认真与尽力却是宝贵的人生态度。请相信:肯定与信任,远比指责更有力量。好孩子,往往是被“夸”出来的。 用心陪伴,以爱共情 高质量陪伴,并非物理上的“在一起”,而是心灵上的“同在”,也不是他看电视,你玩手机,各自盯着屏幕的沉默,而是全心投入的互动共鸣,同频共情。如何实现高质量陪伴?可以从创造“仪式感”开始:上学前父母的一个拥抱、放学后的一句“宝贝,今天辛苦啦”,每周家庭分享会,睡前的秘密悄悄话……这些都能让孩子感受到自己被珍视、被深爱。更重要的是,学会倾听他们未说出口的心声,用他们需要的方式去陪伴——在孩子渴望交流时积极回应,在他们需要独立时得体退出。这样的陪伴,才能真正走进孩子的世界。 孩子是我们生命中最珍贵的礼物。让我们以理解为根,以陪伴为叶,以鼓励为光,默默耕耘,静心守护。我们坚信,每一分倾注的爱,都在滋养独特的生命,静待他们从容盛放。 【责编:梁晶晶】 |
|||
|
【打印】
【关闭】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