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企业文化 > 基础文艺

《731》 观后:白大褂下的罪恶与良知叩问
来源:二公司 作者:王棚 时间:2025-09-26

灯光再次亮起时,影院里的寂静像凝固的冰块,我低头才发现,掌心已被指甲掐出几道深深的红痕,痛感顺着指尖蔓延,却远不及屏幕画面带来的震撼强烈。那些穿着洁白大褂的人,本该是救死扶伤的“科学家”,可他们手中冰冷的手术器械,映着无影灯的寒光,对准的不是病痛,而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他们被轻飘飘地称作“原木”,在这场精心策划的暴行里,连基本的人权都被彻底剥夺,组成了一幅令人窒息的恐怖图景。

最让我毛骨悚然的,从不是飞溅的血迹或痛苦的嘶吼,而是那种将暴行科学化、制度化的冷静残忍。影片里有个镜头,像钉子一样牢牢钉在我脑海里:一位戴着金丝眼镜的医生,镜片后的眼神没有丝毫温度。在解剖一个意识清醒的中国人前,他先是熟练地拿起体温计、听诊器,用标准化的动作测量体温和脉搏,指尖划过仪器时的精准,仿佛在进行一场常规的体检。随后,他翻开笔记本,记录下:“昭和XX年X月X日,第XX号原木实验数据”。他的手指修长干净,没有一丝污渍,动作优雅得如同在医学院的讲堂上演示教学。可就在记录完毕的下一秒,那双稳定得没有丝毫颤抖的手,毫不犹豫地拿起手术刀,锋利的刀刃划过皮肤,划开了那个不停颤抖的胸膛。那一刻,白大褂上沾染的不是药水味,而是洗不掉的罪恶。

当我看着那些受过高等教育的医学精英,用“实验数据”“病理分析”来包装暴行,用密密麻麻的数据表格美化赤裸裸的屠杀时,后背不禁泛起一阵寒意。这哪里是科学研究?分明是打着“进步”旗号的屠杀。我忍不住联想到现代社会,那些隐藏在规则、专业背后的不公与伤害,是否也在以类似的方式被“合理化”?这个问题像一根刺,扎在心里隐隐作痛。

影片中最震撼我的一幕,不是暴行发生时的惨烈,而是战后的结局:那些双手沾满鲜血的“医学专家”,大多逃脱了应有的审判。他们带着从“实验” 中得来的“成果”,摇身一变,继续活跃在学术界,甚至有人凭借这些沾满罪恶的研究,赢得了声誉和地位。

走出影院时,天边的晚霞正一点点褪去色彩,橘红色的光落在城市的高楼大厦上。可我看着这繁华景象,眼前却总闪过屏幕上的血色,仿佛晚霞里也掺了一丝抹不去的红。那个医生金丝眼镜上的反光,扭曲的不仅是他自己的面容,似乎还映照在每一个手机屏幕、每一台电脑显示器中——提醒着我们,邪恶从来不是只有张牙舞爪的模样,更多时候,它藏在“正常”的外衣下,藏在专业的伪装里,以人们难以察觉的方式滋生。

《731》留给我们的,不是愤怒的嘶吼,而是长久的反思——反思如何守护良知,如何铭记历史,如何不让“正常化的邪恶”再次上演。



【责编:魏瑶】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