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在岭南大地的核电建设工地上,总有一个身影步履匆匆——他戴着安全帽穿梭于工程现场,烈日炎炎,挥汗如雨,却掩盖不了他眼里坚定的光芒。他就是李书藏,现任陆丰核电项目经理,深耕一线16年的他,用创新与坚守,书写着基础人的赤诚担当。 临危受命,堵漏先锋 陆丰核电防渗项目施工地质复杂,存在渗漏通道流量大、沿海潮汐影响大,施工难度大等特点,前期施工单位多次灌浆堵漏均未堵住漏点,围堰渗漏严重,已经严重影响到核电建设的工期和围堰的安全。公司临危受命,业主方指定进场进行应急堵漏抢险作业。刚完成宝安水库项目的李书藏,放弃了原定的休假,带领团队扛起了应急抢险的重任。 面对这个难啃的硬骨头,李书藏没有丝毫退缩。他带着团队扎进资料堆,积极研究前期地质勘探资料、前期堵水情况等技术资料,最终确定采用“双液浆堵漏大空隙+高压旋喷成墙”的防渗处理方案,堵漏施工中,由于受地质的特别复杂性和钻孔工艺的影响,堵漏工作进展并不顺利,他常常夜不能寐,半夜还经常跑到工地记录钻孔数据。深夜的工地灯光下,他熬红了双眼,蹲在钻孔旁记录、判断、分析着每一组数据,指尖被泥浆染的黢黑,他却毫不在意。 目前,工程推进顺利完工并堵住漏点。经抽水验证,该项目防渗效果显著,有力的保证了陆丰核电5#、6#机组后续作业内容施工工期,彻底根治了困扰业主方多年的工程顽疾,公司的防渗处理能力得到业主方的高度认可,收到业主方表扬信,公司也在中广核工程公司履约评价中评为五星级承包商(最高级别)。 技术创效,赋能破局 2023年,他来到深圳市宝安水库除险加固项目任项目负责人。进场后,李书藏积极研究招投标文件和设计图纸,为了解决防渗关键里程碑的工期问题,他多次到现场勘查,积极研究国内外防渗技术成果并向公司老专家和技术领导虚心请教,他提出了采用双轮铣搅拌连续墙代替塑性混凝土防渗墙的设计变更方案,通过更改施工工艺和施工机械设备的方式有力的规避了绿化的迁移,防渗工程如期完工并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这不是李书藏第一次用技术创效益,在湛江引调水项目的6.6亿元工程中,面对9个月的紧张工期,巨大的履约压力下,他同样用技术破局创效。 为了加快输水管道焊接的进度,他对管道焊接坡口提出了优化变更,由原设计的V型坡口变更为阴阳坡口,通过减少仰焊的方式加快了施工进度,此外为了减少焊缝,他与厂家积极沟通,将单根管节长度由6米变更为12米,在工程的最后水压试验阶段,通过现场调研、实地走访,他建议单段的水压试验长度由1公里调整为3公里,大幅度缩短了水压试验的工期。他的上述建议论证详实、实施有效,均得到了设计和业主的认可。 通过他的不懈努力,项目工期缩短近40天,湛江引调水工程项目最终荣获广东省水利建设文明工地,他个人也捧回“优秀项目经理”奖杯。 16年一线打拼,李书藏将实践经验转化为累累硕果:广东省科技进步奖、3项国家级实用新型专利、11项省级工法、4项省级QC成果……他践行着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遇事顶得上,不仅能干,还能干好。 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奋斗、特别能奉献——基础人的这三个特质在李书藏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16年来,他辗转四方,回家次数屈指可数,儿子在作文里写:“爸爸的微信运动永远是榜首,他的脚印连起来一定能绕地球一圈。”但每当看到自己参与建设的工程顺利完工,他就觉得一切付出都有价值。 征途漫漫、唯有奋斗,当夕阳为陆丰核电的围堰镀上金边,李书藏又拿起了新的施工方案——在他眼中,下一个项目永远是更值得为之付出、为之战斗的那一个。 【责编:李金珂】 |
||||
【打印】
【关闭】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