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25年9月,西辽河汛期成功实现全线过流。这一突破为流域生态复苏注入新活力,也为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带来新希望。而这一成果的背后,是东台子、三座店、山湾子、琥珀沟、小河西等一项项水利工程构建的“供水保障网”。作为核心施工力量,水电基础局发挥基础工程技术优势,为水利工程筑牢“地下屏障”与“安全底座”,成为推动西辽河流域焕发生机的重要力量。 西辽河流域干旱半干旱气候显著,水利工程建设常面临“地质复杂、防渗要求高、生态敏感”多重挑战。水电基础局聚焦工程核心需求,在项目建设中精准发力,以技术破局、以责任履约。 东台子水库:筑“内蒙古第一深墙”,攻克复杂地质难题 作为国家172项节水供水重大工程的核心环节,东台子水库基础防渗工程承载着守护流域安全的重任。水电基础局以卓越技术与责任担当,为这项工程筑牢了坚实“地下防线”。 工程建设中,公司勇挑重担,建成全长1383米、最大深度达128米的基础防渗墙,刷新“内蒙古第一深墙”纪录。面对厚达29米的流动粉细砂层、横跨8个槽孔的巨型孤石、坡度74° 的陡峭岩面等复杂地质,项目团队多次专题研讨,创新采用“台阶法”造孔、“错位坐孔”与“间歇冲击”结合的施工工艺,确保防渗墙体稳固嵌入基岩1米以上,攻克深槽施工难关。 技术创新是破局关键。针对地层稳定性问题,团队自主研发高黏度膨润土浆液,精选钠基膨润土并添加正电胶,搭配全封闭玻璃瓦浆站抵御风沙侵蚀,从根源化解塌孔风险;引进新型振动筛与钻机抓斗提升清孔效率;仅投入1万元改造拌合站出料流槽,替代12万元成品设备,实现成本与质量双赢。 最终,公司提前6个月完成防渗墙施工,深槽段接头孔成孔率达96.5%,顺利实现左岸导流围堰合拢。这一高质量防渗体系,不仅破解复杂地质与恶劣环境的施工难题,更彰显了水电基础局在重大水利工程中的技术引领地位与履约实力。 琥珀沟水利枢纽:技术筑坝惠民生,央企担当践初心 内蒙古琥珀沟水利枢纽承载着巴林左旗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的期盼,水电基础局承担大坝核心基础处理任务,涵盖1968.97米混凝土防渗墙、17.6万米振冲碎石桩及帷幕灌浆等关键工程。 工程开工即遇地质难题:坝基50米处地下水远超预期、基岩破碎裂隙发育,主坝右岸与副坝左岸还存在渗漏隐患。项目团队通过地质复勘与压水试验,优化“防渗墙+帷幕灌浆”复合方案,将防渗墙向坝肩延伸最远226米并嵌入基岩1.5米,构建垂直防渗体系;面对地下密集孤漂石导致的施工效率骤降,团队以钻机与抓斗协同作业、优化台阶施工线路、提前备土封堵漏浆等举措,保障施工连续推进。 就业扶贫,助力当地稳定增收。项目所在地巴林左旗曾是赤峰市唯一自治区级深度贫困地区,2020年3月退出国家贫困县序列,但仍存在返贫风险。项目部以工程需求为导向,为当地群众提供“按需选择、技能培训、就近就业”一站式服务。新员工入场后先接受培训,再以“老带新”模式由经验丰富的班长、老员工现场指导。混凝土罐车司机孙秀全表示,来项目前一年收入四五万元,现在半年收入接近过去一年;25岁的朱盼盼从“统计小白”成长为能独立完成工程数据统计的熟练工。据统计,项目前期临建阶段为当地提供岗位近百个,用工高峰期达150人;正常施工期先后吸纳近50名群众就业,累计发放工资约100万元,以稳定收入助力当地巩固脱贫成果。 践行“扶贫先扶智”理念。建设期间,项目部主动与当地公安系统协作,深入驻地农村开展“一帮一”定点扶助。在走访时,项目团队了解到9岁女孩王晓丹的困境:其父在她8个月大时去世,母亲患精神疾病离家,她与年过八旬、常年患病的奶奶相依为命,靠国家补助生活,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但学习成绩优异,家中墙上挂满奖状。项目常务副经理樊海悦代表项目部为王晓丹送上3000元爱心助学金及整套学习用品,鼓励她“心怀希望、发愤学习,用知识改变命运”。项目部以实际行动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为草原贫困学子播撒希望。 工程建成后,琥珀沟水利枢纽每年可供水450万立方米、灌溉农田169万立方米,大幅提升乌兰白其河防洪标准。水电基础局以技术筑坝、以责任惠民,在草原大地上搭起连接工程建设与民生福祉的“幸福连心桥”。 小河西水库:以“双引双建”为引领,高效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 小河西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关乎区域防洪、供水安全,水电基础局以“双引双建”为引领,将党建与生产深度融合,实现“提前完工、质量过硬、民生受益”的目标,为水库注入新活力。 以“双引双建” 提效率,跑出履约加速度。面对“三类坝”改造重任,项目部以“双引双建”明确方向与标准:通过党建联建与通辽市水务局结对,邀请专家现场指导技术难点;党员干部带头成立攻坚组,实行24小时轮班制抢抓工期;增配先进设备、开展劳动竞赛激发全员斗志。一系列举措下,项目创下月最高成墙9435平方米、浇筑62幅槽段的纪录,清淤、防渗墙植筋补强等关键环节均提前完成,较批复工期提前5个月完成主体施工,为2025年汛期防洪争取宝贵时间。 以“双引双建”强质量,打造标杆工程。依托“双引双建”建强队伍、建优业绩:项目团队建立完善质量安全管理体系,严格落实“三检”制度;以党员技术骨干为核心,开展质量创新与技能竞赛,产出10篇专业论文、获2项实用新型专利;以创建标准化工地为目标规范现场管理,成功获评“自治区标准化工地”。防渗改造中,“防渗墙植筋补强” 技术,在原有墙体钻孔植筋并灌注高性能混凝土,使防渗效果提升85%。 以“双引双建”促共生,彰显企业温度。通过“双引双建”建强人才队伍:开设“职工夜校”、推行“老带青”机制,培养出平均年龄33岁的青年骨干队伍,以“青年智慧 + 专家智库”攻克多项技术难关。同时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提供30余个就业岗位、开展技能培训、修缮进村道路,实现工程建设与地方发展同频共振。工程完工后,水库清理12万立方米淤泥,恢复800万立方米有效库容,泄洪能力提升至500立方米/秒,成功抵御2025年汛期首场洪峰,筑牢流域防洪与民生保障防线。 随着西辽河汛期全线过流目标的实现,流域水利建设迈入“智慧化赋能、生态化共生”新阶段。作为水利基础工程领域的“国家队”,水电基础局并未止步,而是以长远视野布局智慧水利建设,将技术创新融入流域治理全生命周期。 依托在西辽河水利工程中的建设成果与技术积累,水电基础局未来将持续深耕流域治理,从筑牢“地下屏障”向搭建“智慧中枢”升级,以技术为笔、以责任为墨,在守护西辽河长久安澜的道路上不断前行,让智慧之水更好滋养流域生态、赋能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责编:魏瑶】 |
||||
【打印】
【关闭】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