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企业文化 > 专题报道

筑牢辽河防洪屏障
——辽河干流防洪提升工程土建施工五标项目施工纪实
来源:二公司 作者:项子琛 摄影:张旭 时间:2025-04-10

辽河句骊霞绡绡,千里衔风两岸蓼。四月的辽河如虹般蟠绕其下,乍现一片春日似海。

“辽河干流堤防没加固之前,每隔几年河水淹没一次农田,导致农作物绝收,汛期还会造成严重内涝,村民们生命财产安全得不到保障,自堤防加固后,困扰大家的河流决堤问题得到了大大的缓解,我们的心里踏实多了!”法库县三尖泡村村民久经沧桑的脸上,满怀希望。

辽河深受过度开发之苦,资源破坏严重,生态用水缺乏,生态环境恶化,为此,辽宁省政府高度重视辽河治理工作,提出了实施辽河流域综合治理的战略决策,国家重点推进的150项重大水利工程——辽河干流防洪提升工程应运而生。项目团队是一支年轻有力的基础铁军,肩负重任,优质履约,以改善农业生产,保障民生的新作为,描绘出一幅山水林田湖草和谐共生的生态长卷。

大道无难,攻坚者迎难而上

“线长点多面广,这是本工程最大的特点。”站在堤岸上,顺着项目经理孙超的手势望去,蜿蜒流淌的辽河与天际线交融,消失在氤氲雾霭之中。

辽干五标项目轴线长度35.6千米,施工区域纵贯沈阳市沈北新区、法库县、铁岭市铁岭县,沿线涉及15个村庄,与周边道路、市政工程多有交叉,需要协调配合的单位较多,对外协调的复杂性是项目部遇到的第一只“拦路虎”。

项目部主动出击,创新建立“多方联动协调机制”,加强与村民、相关部门、相关单位沟通联系,建立联动协调机制,做好对外协调工作“顶层设计”。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接近群众,调研民意,做好与当地政府征地拆迁部门的配合沟通是对外协调工作的不二法门。孙超进场开始时刻奔波在施工前线,白天摸排走访,晚上组织生产人员共议对策,哪家哪户有什么需求,他早已烂熟于胸。

“为了确保征地拆迁不耽误过多工期,不得不采取设计变更的方式,绕过制约工期的滞留村户”,项目团队不等不靠,积极向建设单位报告变更方案,并最终通过。

针对线性工程施工特点,项目团队提前谋划多个施工工区,根据现场情况动态调控工作面机械及人员数量,合理规划运输道路,确保施工顺序有条不紊,提高现场施工效率和进度。

现场施工问题刚取得阶段性进展,项目现场技术人员经验缺乏的难题又接踵而至。

“辽河干流五标工程是综合性极强的项目,施工内容涉及施工导流、土方明挖工程、地基与基础、混凝土浇筑工程等13类,施工经验丰富的老师傅也不可能做到百事皆通。”项目经理孙超在项目前期就敏锐地察觉到这一点,便把建设学习型项目部作为项目一以贯之的建设目标,坚持每周开展施工技术集中培训,定期邀请相关专家为大家授课,开展“岗位练兵”“导师带徒”等活动,建立“施工标准云资源库”,方便施工管理人员随时查看学习,用最短时间解决经验不足的问题。

“要学精吃透,了然于心,并在日常工作中不断实践,才能做到游刃有余。”孙超不止一次这样鼓励青年技术员队伍。项目部充分营造出崇识尚学的浓厚氛围,保障各项管理工作井然有序,工程建设稳步推进。

大道无巧,精工者金石为开

辽干五标作为辽宁省重点在建项目,重要民生项目,工程得到公司领导的重视,在前期项目策划阶段,多次到项目进行实地调研,从起步阶段反复打磨策划内容,有针对性地识别施工中存在的各类风险和重难点问题,用精益求精的态度提前谋划各项措施。

辽河流域沃野千里,自古便是东北乃至国家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原提防防洪标准仅为30年一遇,难以应对气候变化下频发的极端洪水。说到2022年主汛期曾发生流域性超警洪水的险情,项目技术负责人李朋历历在目,他自进场以来时刻奔走在施工一线,坚信做好民生工程,最重要的就是对施工质量的把控,而其中的重点,就是堤防加培工程。

项目部特意组建QC小组,以“提高堤坝填筑压实度检测一次合格率”为主题,开展质量控制提升活动。

“堤坝填筑压实度合格率一直是堤身填筑质量的主控项目指标,施工过程中如压实度指标达不到设计要求,将制约工程进度,影响工程质量”,QC小组负责人刘志说道。

项目团队选取了沈北大堤、法库右岸标尾、物资运输路三处施工区域进行实测实量调查,最终定位“未达最优碾压含水率”“摊铺厚度不均”是制约堤坝填筑合格率两大“症结”。

为此,项目团队加大了调研力度,发现翻晒设备功效低、翻晒次数不足、翻晒间隔时间短三条重要因素,并通过更换铧式犁设备、试验确定最优翻晒时间、根据土料含水率确认最优翻晒次数等手段,将填筑压实度一次验收合格率由88.89%提高至96.19%。

自此,工程业主单位负责人便把项目五标段施工的标准,称作所有施工单位的“样板”。

填筑压实度刚刚解决,又一个难点接连而来。

“工程部分地段地质结构复杂,存在深厚软土层、砂土地层等情况,软土层容易导致基础沉降不均匀,影响工程结构稳定性。”李朋在三面船大站施工基坑开挖时说道,“例如我们脚底下的地层,地下水位高、土层结构不稳定,原计划采用常规的浅层地基处理方法,但经过实勘,软土、砂层厚度远超预期”。

为此,项目团队召集各方专家进行论证,结合现场设置井点降水系统,降低地下水位,减少地下水对基坑施工的影响,完美实施深基坑开挖方案。

项目部还通过网络平台开展线上“三检制”制度,对施工每一道工序反复检查、严密量测,确认各部位工序工艺均符合设计要求。每一个重点工序、环节项目部坚持专人旁站监督制度,确保项目各工序质量可控,创新采取“质量积分制”活动,将质量表现与一线人员绩效挂钩,激发一线人员质量控制主动性,项目团队时刻不忘施工质量管控,推进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化向纵深延展。

大道无寡,守卫者行稳致远

项目施工高峰期,众多工人交叉作业,再加上线性工程特点,安全风险陡增。安全总监倪海盟发现部分工人因文化水平低,对安全交底、培训常常左耳进右耳出,他主动向项目部提议:“安全教育必须接地气,要从说教式转变成沉浸式,从‘要我安全’转变到‘我要安全’。”

倪海盟的建议很快得到了认可,项目部开展了新一轮的“安全管理革新”:

项目部每周固定时间开展安全警示教育、针对当下施工特点开展临电、度汛、职业健康、劳动防护等专项教育培训,摒弃传统说教式PPT宣讲、读文件,改为了组织观看临边作业、吊装作业等安全警示教育视频,更加直观地增强安全风险意识。定期开展应急预案演练,从增强安全保护意识入手,从源头做好安全生产工作。

他还创新打造积分激励制度。推行“安全行为积分卡”,将安全行为与实际奖励挂钩,激发工人参与安全管理的积极性,有效提升施工现场安全水平。

“我常说‘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对于真正存在高危的区域与工作内容,大家都会有所注意,但偏偏就是不起眼的小地方,往往是安全事故的重灾区。”为此,倪海盟敢于挑起项目安全生产管理的“重担”,每日联合其他参建单位组成检查组开展安全隐患排查工作,拉着项目兼职劳动监察员田建永,组成辽干五标“急行军”二人组,每日“霸榜”运动步数冠军,用脚步和眼力确保安全隐患排查无死角,为工程进展保驾护航。

辽河流域北接大兴安岭,向东汇入渤海湾,是国家“两屏三带”生态安全战略中“东北森林带”与“北方防沙带”的过渡区,项目团队知责担责,始终把高标准做好环境保护、水土保持工作奉为圭臬。

项目施工地段特殊,有超三分之一的轴线在诸如七星湖湿地公园、石佛寺水库等景区内,景区生态环境脆弱,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噪声和扬尘可能对景区内动植物生存环境造成影响。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项目团队提前制定详细的施工计划并报备,根据景区游客流量数据,合理安排施工时间和完成节点,充分利用景区内闲置且不影响景观的区域,减少对景区空间的占用,使用低噪音机械施工,将影响控制到最小。

在工程施工建设期间,项目团队用心开展好环境保护宣传工作,加强一线工作人员对工程意义与施工影响的认知理解,确保工程顺利进行。同时将环保思想贯彻到施工和管理始终,在施工区周边设置敏感监测点,实时监测施工区的扬尘、噪声、水质等问题。文明施工、对废弃物、污水进行妥善处理,使建设期间对外环境的影响减至最低限度。本着“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的精神,建设过程中,项目部力求严格管理、科学施工、合理布局,落实生态恢复工作,确保了项目环保零投诉。

如今,辽河干流“堤坝长廊”恢宏耸立,为沿线人民筑起坚固的“屏障”,农田被淹、城市内涝、洪水冲毁公共设施的记忆渐渐褪去,取而代之的是“宜雨复宜晴,鱼鸟乐渊薮”的祥和画卷,辽河不语,暮色渐浓时,河面浮起碎金,向着东方流淌而去。



【责编:项子琛】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