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企业文化 > 专题报道

筑隧破岩 通途向新
——乌拉哈达水利枢纽工程东水库泄洪排沙洞顺利贯通​
来源:四公司 作者:孟含 时间:2025-11-17


立冬时节,朔风初起,张家口崇礼区的清水河峡谷早已褪去秋的斑斓,覆上一层薄薄的霜华。山林静默,河水潺潺,唯有山腹深处传来的欢呼声,打破了冬日的静谧——由中国水电基础局承建的张家口市乌拉哈达水利枢纽工程东水库泄洪排沙洞,历经119余个日夜的风雨兼程,在这冬始之日实现精准贯通。

这条蜿蜒于山体之中的隧洞,全长340米、成型断面尺寸为5.0×5.8米,宛如一条沉默的巨龙,静静蛰伏在清水河上游的群山之间。它不仅是乌拉哈达水利枢纽工程的“咽喉要道”,更承载着守护下游百万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调配区域水资源的民生重托。从蓝图绘就到爆破声轰鸣,从岩层开凿到隧洞贯通,每一寸进度都凝结着建设者的汗水,每一处细节都彰显着水电基础人的匠心。如今,隧洞贯通的那一刻,灯光照亮了幽深的洞道,也照亮了张家口人民对“安澜之水”的期盼,为这个初冬的峡谷,添上了一抹滚烫的奋斗亮色。

质量管控:以“毫米级”标准筑牢工程根基

“水利工程是百年基业,是镌刻在大地上的承诺,每一寸肌理都要经得起时光冲刷与洪水考验”在东水库泄洪排沙洞贯通现场,项目质量负责人毕聪手持检测报告,语气坚定。

自项目启动之初,便将“质量至上”的理念深植于施工的每一个环节,从施工方案的反复推演,到现场作业的精细把控,再到工序验收的严格把关,构建起一套全流程、立体化的质量管控体系。在这里,“差不多”是绝对的禁忌,“零容忍”是不变的准则,每一位建设者都深知,自己手中的工具、眼前的工序,不仅关乎工程进度,更关乎千万人的安危,唯有以极致的细致,才能筑牢这道“百年工程”的根基。

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管控,精细到了“毫米之间”,每一个步骤都如同在大米上雕花。回望整个建设历程,最让团队刻骨铭心的,莫过于长达50米的浅埋段施工。这段隧洞的洞顶埋深极浅,上方岩层如同脆弱的蛋壳,承载力孱弱不堪,围岩更是破碎如散沙,稍一扰动便可能引发坍塌——这无异于在“豆腐块”中开凿通道,对施工安全与工程质量提出了近乎苛刻的要求。

为攻克这一难关,团队摒弃了传统的“快进快出”思路,转而拿出“绣花”般的耐心与细致:爆破作业时,技术人员反复测算炸药用量,精确到每一颗雷管的引爆时间,让爆破的力量如同春雨润物般“轻拿轻放”,最大限度减少对周边岩石的扰动,确保岩层在开挖后仍能保持相对稳定;每掘进0.5米,施工人员便立即停下脚步,迅速跟进喷射混凝土,让浆液均匀覆盖岩壁,如同为隧洞披上一层坚固的“铠甲”;紧接着,铺设钢筋网、安装锚杆,每一根钢筋的间距、每一根锚杆的角度,都经过反复校准,确保支护结构与围岩紧密贴合,形成坚不可摧的防护体系;同时,严格执行“短进尺、勤支护”的作业原则,绝不贪图进度而单次掘进过长,用“小步快走”的方式,确保每一步施工都万无一失。

这段艰难的施工历程,如同一场与时间和风险的博弈。白日里,建设者们在昏暗的隧洞中忙碌,灯光下汗水浸湿了工装;夜晚,技术团队仍在灯下复盘当日施工数据,优化次日方案。正是这份执着与坚守,让50米的浅埋段最终被安全攻克,也成为质量管控最生动的注脚,让团队更深刻地理解了“细节决定成败”的重量。

安全保障:以“全周期”管理织密防护网络

“进入隧洞必须正确佩戴安全帽,系好安全带——这是底线,没有任何例外!”每天清晨,天刚蒙蒙亮,项目安全负责人常健的声音便会准时回荡在施工班前会现场。他的语气严肃而坚定,目光扫过每一位施工人员,确保安全准则深深烙印在每个人的心中。

东水库泄洪排沙洞的施工环境,堪称“复杂与危险并存”。洞内作业空间狭窄,潮湿昏暗的环境中,空气流通不畅;爆破作业更是惊心动魄,每一次炸药引爆,都需精准控制,避免引发连锁风险。在这样的环境中,安全生产不仅是对建设者生命的负责,更是工程顺利推进的前提。

项目部将安全生产摆在首位,构建起“责任落实、隐患排查、应急处置”全周期的安全管理体系,为工程织就了一张密不透风的“防护网”,实现了自开工以来“零事故、零伤亡”的安全目标,让每一位建设者都能带着安心奔赴岗位,带着平安回到家中。

在责任落实上,项目部搭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网络。明确项目经理为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下设安全管理部门,配备专职安全员;将安全责任细化到每个班组、每个岗位,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让每位施工人员都清楚本岗位的操作规程与风险要点。同时推行“安全积分制”,将安全表现与绩效挂钩。这种“奖惩分明”的机制,让“人人讲安全、事事为安全”的理念深入人心,化作施工人员的自觉行动。

应急处置能力的提升,同样是安全保障的关键。项目部编制十余项专项应急预案,涵盖隧洞坍塌、触电、涌水突泥等场景,明确应急组织机构、响应流程与处置措施;定期开展实战演练,提升协同作战能力;今年6月的防洪度汛演练中,从发现险情到人员撤离、涌水封堵,全程仅用20余分钟,展现出过硬的应急能力,也让建设者的安全感更足。

“安全是底线,也是红线,只要我们守住这根线,就能确保工程顺利推进,也能让每一位建设者平安回家。”常健的话语里,满是对安全工作的执着与坚守。

进度攻坚:以“精准化”调度突破工期瓶颈

“奋战119天,泄洪排沙洞顺利贯通——这是科学调度与团队拼搏的结果。”项目负责人裴相臣站在贯通后的隧洞前,目光里满是自豪与感慨。

东水库泄洪排沙洞作为乌拉哈达水利枢纽工程的关键线路项目,其建设进度直接影响后续大坝浇筑、设备安装、水库蓄水等工序的推进,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然而,工程建设过程中,汛期影响、冬季严寒、地质复杂等多重挑战接踵而至,如同一道道关卡,考验着团队的智慧与毅力。

面对压力,项目团队没有退缩,而是迎难而上,在时间的赛道上跑出了“中国基础速度”,最终实现隧洞贯通,为整个枢纽工程的推进赢得了宝贵时间。

优化施工组织是提速的“核心密码”。项目部根据隧洞地质条件,采用“双向掘进”:在进口、出口设置两个作业面,同步开展开挖、支护、出渣作业,形成“多点开花、同步推进”的格局;将施工流程细化为“测量放线-钻孔爆破-出渣清理-支护加固”四个环节,明确时间节点与责任人,让工序衔接“无缝对接”。

团队凝聚力是攻克难关的“精神动力”。项目部定期召开“进度攻坚动员会”,通报进展、鼓舞士气;关心建设者生活,改善宿舍供暖,设立“暖心食堂”,根据口味调整菜品;节日期间组织慰问活动。同时开展“技能比武”“安全知识竞赛”,在比拼中提升能力、营造“比学赶超”的氛围。2025年中秋国庆双节期间,为保障工程进度,85名建设者始终坚守一线,用奋斗诠释了“水电基础人”的担当。

当最后一声爆破的余音在山腹间消散,当进口与出口的灯光在洞道中央交汇,东水库泄洪排沙洞终于实现精准贯通。那一刻,建设者们欢呼雀跃,有的互相击掌庆祝,有的拿出手机记录下这一历史性时刻,脸上的疲惫被喜悦取代。

这条贯通于立冬时节的隧洞,不仅见证了建设者的奋斗与坚守,更承载着张家口人民对“安澜之水、幸福生活”的期盼,为乌拉哈达水利枢纽工程建设注入了强劲动力。站在新的起点,中国水电基础局将继续秉持“质量第一、安全至上、效率优先”的理念,全力以赴推进后续大坝浇筑、设备安装等工序。未来,当这座水利枢纽全面建成,它将如同一座“安全屏障”,守护着张家口主城区的防洪安全;如同一座“水塔”,为城市发展与百姓生活提供稳定水源;更如同一道“生态纽带”,改善区域水生态环境,为一方百姓撑起一片“水安澜、民幸福”的美好天地,滋养着清水河畔的生灵万物,在新时代的水利建设篇章中,写下属于中国水电基础局的精彩一笔。




【责编:倪新欣】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