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企业文化 > 专题报道

【新春走基层】长江干流江西段“治崩”记:科技护江,共筑生态防线
来源:二公司 作者:王彪 杨丹 时间:2025-02-17

长江,这条贯穿中国十一省市的“黄金航道”,其江西九江段正开启生态治理的全新篇章。由水电基础局承建国家150项重大水利工程长江干流江西段崩岸应急治理工程,秉持生态优先理念,借助科技赋能,为区域防洪安全筑牢坚实屏障,同时有力推动了绿色发展。凭借卓越的工程质量与显著的生态效益,该项目荣获2024年度中国电建优质工程奖。

媒体聚焦,锚定生态治理新航向

2023年10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工程现场考察,并重申强调了“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治江方针。

公司承建的工程四标段位于九江市湖口县境内,依傍江西152公里长江岸线,包括3段护岸工程,总长8.14公里,采用“生态护岸+智能监测”双突破,推动治水模式从“被动抢险”转向“主动织网”,实现长江岸线修复的目标,央视《新闻联播》以《强基础惠民生 各地水利工程加快推进》专题报道该项目,高度评价其统筹防洪安全与生态保护的创新实践,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提供示范样板。

绿色施工,守护生态和谐新乐章

在长江生态治理中,项目部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指挥棒,遵循“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十六字治水思路,深度践行水利部“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建设新理念,秉持“科学决策、精心组织、规范管理、制度保障”的原则,向科技借力,依标准前行,以样板领航,用精细管理奏响绿色施工强音。

项目部组建资源节约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定岗明责,为绿色施工进度精准“把脉”,全流程监管生态建造,对分包队伍的绿色施工落实情况勤宣贯、严督查。施工过程中,项目部巧用赛克格宾生态材料铺就生态护岸之路,其石笼网箱工艺以柔性抗流、自透水 “透气”,在水下交织成稳固且整体的防护体系,覆土后植被顺势扎根,让冰冷的工程与自然生态无缝衔接,极大提升岸坡亲水性。

科技创新,驱动智慧建造新引擎

项目部以科技创新为抓手,攻克多项施工难题,为智慧建造注入新动能。项目团队通过攻关研发一项关键技术,创新研制四项施工新型设备并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构建起“技术+装备”双轮驱动体系。 

项目部创新应用可视化监控技术,集成水下机器人、侧扫声呐、多束波测深系统,实现赛克格宾水下施工全过程智能导航与精准定位。针对传统石方量测算难题,采用三维激光测量技术,测量效率、测量准确率均得到明显提升,同步为还原工程三维模型提供可视化支持,为后续施工提供数字孪生底座。同时,创新采用“箱式吊抛”工艺,精准定位石笼网箱至水下河床,水流走向得到科学引导,水患治理效率大幅跃升。项目课题研究《提高动水流下赛克格宾抛投增后值合格率》获得2024年度天津市质量管理小组活动成果三等奖。

对质量管理体系开展数字化升级,通过船载视频定位监控系统实时采集施工数据,建立云端数据库实现质量溯源。创新构建现场终端+部门中台+项目指挥部三级联控机制,运用5G传输技术打通数据链,使隐蔽工程实现可视化,开创水工项目透明化管理新范式。

攻坚克难,铸就精品工程新标杆

自开工起,项目部全体成员勇挑重担、履职尽责,向着高效优质的目标全速迈进。面对线性工程管理跨度大、长江汛期水位多变等复杂工况,项目部科学统筹施工时序,倒排工期挂图作战秉承高质高效的履约原则,因地制宜,创新采用分段突击+动态监测管理模式,通过信息化技术优化施工路径、提升防洪墙施工效率,成功克服疫情反复、极端天气等不利影响,较原计划提前150天完成建设任务。

工程建成后不仅提高了大堤的防洪能力,还保护和改善了保护区的生态环境,极大限度遏制了洪水泛滥可能带来的瘟疫流行、水质恶化等危害,为当地群众在生产、生活等多方面提供便利。

截至目前,天灯堤、龙潭山-包公段、包公山-叶家洲上段已平稳度过两个汛期,运行状态稳定良好。堤身位移量始终控制在年均±1毫米以内。期间,该段堤岸成功抵御了1次超警戒水位洪水侵袭,累计挡水时长超550小时,未出现崩岸险情,彻底消除了长江干流在此区域的防洪安全隐患,切实守护了沿线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

未来,水电基础局长江干流江西段崩岸应急治理工程项目团队将继续以高质量、高标准、高效率为目标,共创绿色新篇章,持续为长江生态保护和区域发展贡献力量。


【责编:项子琛】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