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在水利工程的崇山峻岭间,在异国他乡的江河湖畔上,有这样一位产业工人:他手握钻机三十年,扎根基础处理一线,参与27个项目建设;他破解孤石难题、改良施工设备、创新工艺工法,让“中国防渗墙”技术在国内外赛场崭露头角;他从普通班长成长为项目核心管理者,用实干与匠心诠释着新时代产业工人的责任与担当。他,就是中国水电基础局新时代产业工人代表——陈楚坤。 激流中的“破石者”:在硬仗中显真章 1995年,刚入职的陈楚坤带着一股韧劲走进水电基础局,从冲击钻操作学起,在泥浆与岩石的“交锋”中积累经验。在他心中,基础处理是水利工程的“生命线”,而防渗墙更是阻挡渗漏的“铜墙铁壁”,容不得半点马虎。 2006年,四川乐山沙湾水电站防渗墙项目吹响号角。大渡河畔,“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的壮阔景象下,是暗流涌动的施工难题。由于第一道防渗墙施工存在缺陷,基础局作为“王牌军”接手第二道防渗墙建设。此时全线集结186台冲击钻、98个机组,陈楚坤作为机长,面临着 “三重考验”:江水湍急易塌孔、孤石巨大难处理、设备功率不达标。 “小博奥钻机机身小、电机功率不足,根本打不到设计孔深和墙厚!”看着停滞的施工进度,陈楚坤彻夜难眠。他带着机组人员围着钻机反复琢磨,提出“双改良”方案:更换大功率电机提升驱动力,在钻头后增加配重增强冲击力。改良后的钻机如同“披甲战士”,钻进效率大幅提升。在项目劳动竞赛中,他带领机组冲锋在前,不仅超额完成任务,更将工期提前,被授予“青年文明号机组”称号。这次战役,让“基础局王牌军”的名号在大渡河畔更加响亮。 在向家坝水电站基础处理工程中,陈楚坤再次迎来硬仗。该区域地质复杂,直径超8米的孤石遍布,166台冲击钻、83个机组陷入“遇石难行”的困境。作为防渗墙冲击钻工长,他在技术交底会上反复推演,提出“精准定位 + 分层冲击” 的解决方案。在他的带领下,机组每月进度名列前茅,率先完成施工任务。随后,他又主动带领团队支援进度滞后的机组,最终推动整个工程提前一个月完工,获项目部通报嘉奖。 海外的“拓路人”:让中国技术走出去 2012年,公司加速海外布局,陈楚坤主动请缨奔赴异国他乡,成为中国防渗墙技术“走出去”的践行者。从卡塔尔港口到苏丹水电站,从老挝山川到文莱水库,他的足迹遍布多个国家,用实力擦亮中国基建的名片。 老挝南欧江二水电站的防渗墙工程,是基础局在老挝的 “首秀”,意义非凡。但施工区域截留块石直径超5米,传统工艺难以应对,项目一度陷入僵局。陈楚坤临危受命,带领团队驻扎现场,白天顶着高温试验施工方法,夜晚在帐篷里分析数据。经过数十次摸索,他们创新出“冲击钻移动冲击 + 抓斗配合”工艺:用冲击钻将巨石破碎,若石块卡在导向槽,就将其吊至一定高度旋转,利用重力找到合适角度再用抓斗取出。施工期间恰逢雨季,洪水多次冲击槽孔,他带领工人冒雨加固设备、抢修槽段,最终不仅保质保量完成任务,更将工期提前一个月,为公司开拓老挝市场奠定坚实基础。 在文莱都东水库项目中,塑性混凝土防渗墙面临“口径大、孔深大、基岩硬”的三重挑战。陈楚坤带领技术团队研发出全套跨槽清孔换浆设备和接头孔保护装置,解决了传统工艺中清孔不彻底、接头易渗漏的难题。施工期间,他每天盯在现场把控泥浆配比、槽孔精度,最终工程质量得到文莱政府和英国咨询公司的高度评价,为企业赢得后续合作机会。 乌干达伊辛巴水电站的施工现场,陈楚坤担任生产经理,面对“多拐点、多平台、施工面大”的复杂局面,他创新采用“分区作业、阶梯推进”的管理模式:合理划分施工区域,按平台分层组织施工;针对基岩为坚硬角闪岩和花岗岩且岩面呈波浪形的特点,将缆绳固定在特定范围,把基岩面打成阶梯状,确保冲击钻入岩深度达标。当发现平台超挖需回填土料时,他提出“分层压实”方案,用压路机逐层夯实,避免塌孔事故。项目最终提前一个月完工,他个人获中水对外公司授予的“先进安全者”称号。 匠心传承的“老匠人”:三十年磨就“防渗经” 三十年的一线实践,陈楚坤不仅练就一身过硬本领,更总结出一套实用的“防渗墙施工心法”,成为年轻工人眼中的“技术导师”。 在他看来,防渗墙施工“七分靠勘探,三分靠工艺”。“设计图纸的地质剖面图间距大,造孔时很容易把孤石当成基岩。”为此,他坚持“每孔必探、每石必析”,带领团队结合现场勘探数据修正施工方案,避免因墙底未嵌入基岩造成渗漏。他常对年轻工人说:“基础处理是‘良心活’,一点疏忽可能埋下溃坝隐患,必须精益求精。” 导墙修筑是防渗墙施工的“第一道关口”,陈楚坤将其比作“墙的眼睛”。他强调:“导墙不仅要导向、承重,更要防塌方,修筑时必须严控尺寸精度和强度。”在乌干达项目中,他带领工人用全站仪精准定位,每米导墙误差控制在 2毫米内,为后续成槽施工打下良好基础。而对于泥浆的作用,他更是了如指掌:“泥浆是槽孔的‘保护衣’,护壁、清渣、稳压缺一不可。” 他总结的 “泥浆比重动态调控法”,根据不同地层实时调整泥浆参数,在多个项目中有效预防了塌孔、渗浆问题。 如今,已过不惑之年的陈楚坤依然坚守在施工一线。在肯尼亚坎宫多道路项目的工地上,他每天清晨第一个到现场检查设备,夜晚最后一个离开施工现场。当被问及为何如此执着时,他朴实地说:“干一行爱一行,看到自己参与建设的工程在江河上屹立不倒,心里就踏实。” 从长江三峡到东非高原,从大渡河畔到南洋岛国,陈楚坤用三十年的坚守与创新,在水利基础处理领域书写了一名产业工人的奋斗篇章。他的故事,是中国水电基础局“敢打硬仗、能打胜仗”精神的生动写照,更是新时代产业工人“爱岗敬业、精益求精、勇于创新”的鲜活注脚。在他的影响下,更多年轻工人正扎根一线、锤炼本领,让“工匠精神”在基础处理的战场上代代相传。 【责编:魏瑶】 |
||||
【打印】
【关闭】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