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巍巍秦岭拱卫,泾河峡谷安澜。11月4日,随着导流洞闸门缓缓闭合,承载黄河安澜使命、擘画三秦水利新篇的国家水网骨干工程——东庄水利枢纽正式下闸蓄水。这一镌刻70余载期盼的里程碑时刻,是万千建设者同心筑梦的结晶,更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坚实一步。 作为“国内单体防渗第一标”承建者,水电基础局承建的库坝区防渗工程,灌浆计划施工总量超百万米,相当于3至4个常规水电站灌浆工程量,是水利枢纽核心命脉。施工中,水电基础人以科技为刃、匠心为基,直面灰岩岩溶发育、左岸岩层多宽大裂隙等复杂地质挑战,用智能灌浆构筑“地下防渗长城”,助力国家重大水利工程迈入新阶段,为黄河水沙调控体系注入硬核力量。 攻坚克难,筑牢工程防渗根基 东庄水利枢纽是国务院确定的172项重大水利工程之一,也是陕西省库容最大、坝高最高的水利工程。库坝区防渗工程因地质条件复杂、施工体量大,被业内称为“硬骨头”——库区灰岩地层次级小断裂及宽大裂隙发育,岩体破碎且岩溶分布广、深度大,溶蚀破碎带、冒风吸风等难题,给防渗施工带来极大挑战。 自2023年3月帷幕灌浆施工启动,水电基础局项目团队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闯劲,建立“地质勘察-方案优化-工艺适配”全链条闭环机制。他们创新采用内窥镜实时“透视”钻孔地质,精准捕捉裂隙宽度、岩溶分布等核心数据,联合建设、监理、设计单位组建“技术攻坚联合体”,针对不同地质区块定制“一区一策”施工方案,让每处防渗薄弱点得到精准“靶向治疗”。 “按期实现蓄水目标,是必须守住的底线!”项目部锚定685米高程以下帷幕灌浆核心任务,打响攻坚战。针对右岸施工关键工序,推行“全过程旁站监督+智能设备赋能”模式,通过智能灌浆系统实时监测、自动调节压力与流量,确保质量可控,于6月7日攻克右岸685高程灌浆廊道帷幕施工难关;面对左岸复杂地质与密集交叉作业双重挑战,项目团队精准划定陡倾宽大裂隙试验区,历经数十次方案优化,创新“岩体吸浆量动态配浆、科学设置待凝时间防流失”等技术,优化资源调配、理顺施工流程,于10月24日提前完成左岸685高程灌浆廊道施工。 这场跨越秋冬的防渗之战,水电基础局以硬核技术破解地质禁区难题,以精益管理保障工程效率与质量,不仅为下闸蓄水筑牢防渗体系,更彰显“勇于担当、善于创新、甘于奉献”的精神底色。 科技赋能,智能灌浆引领施工革新 东庄水利枢纽承载防洪、灌溉、发电等多重使命,库坝区防渗工程面临超大体量灌浆与复杂地质交织的双重挑战。水电基础局践行“数字建造”战略,将自主研发的智能灌浆系统植入工程核心环节,打响从“经验驱动”到“数据驱动”的施工攻坚战。 这套集成自动化控制、实时监测、大数据分析的智能系统,构建“智能制浆—精准灌浆—动态调控”全链条一体化施工平台,实现灌浆作业从“人控”到“智控”的质变。制浆、配浆环节,传感器24小时捕捉浆液密度参数,系统根据地质数据模型自动调节水泥干料、原浆与水配比,杜绝人为误差。灌浆现场,智能设备实时调控压力、流量与注入量,监测孔内浆压变化曲线,参数异常时立即分级预警并优化参数,破解传统灌浆欠灌、漏灌等质量隐患。 智能灌浆技术还构建起全过程可视化、可追溯的现代化管理体系。管理人员通过后台数据平台,实时掌握每个灌浆孔的施工动态、参数曲线与工程量统计,真正实现 “千里之外,运筹帷幄,精准管控每一处细节”;系统自动采集、归档施工数据,形成完整数字化档案,既为质量验收提供支撑,也为后续运维积累经验。相较于传统施工,智能灌浆大幅提升效率、减少人力,且质量稳定性显著提高,成为工程高效推进的“硬核加速器”,也为大型水利工程智能化施工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中国方案”,推动水利水电工程向绿色化、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精耕细作,构建全链条质量管控体系 东庄水利枢纽作为黄河流域防洪减淤、水资源优化配置的关键骨干工程,其安全运行离不开库坝区防渗工程的坚实保障。水电基础局以“质量零缺陷”为核心追求,将“不接受缺陷、不制造缺陷、不传递缺陷”的“三不原则”深植每道工序与每位建设者心中。 项目首先构建“三位一体”质量责任体系,成立以项目经理为核心的质量管理领导小组,将质量责任层层分解至班组与岗位,形成“人人讲质量、事事抓质量”的全员管控格局。全过程精细化管控中,严格执行“三检制”,建立从原材料进场到成品验收的全链条质量追溯体系。原材料方面,对水泥、外加剂等关键建材,既核查出厂合格证明,又坚持现场取样复检与第三方检测并行,层层把关。施工中推行首件验收、样板引路制度,灌浆作业实行“一孔一档案”管理,钻孔深度、浆液配比等参数实时记录、全程留痕。 东庄项目左右岸20条隧洞+2条竖井共同构成了防渗工程的“呼吸系统”。其中左岸竖井施工地处灰岩地区,岩石硬度高但局部风化明显,与右岸相比,施工难度更大,危险系数更高。为保证施工进度与质量,项目团队结合右岸竖井施工经验,依旧采用反井钻机一次成井工艺,优化竖井开挖断面,通过定位控制、改进钻杆、安装测斜仪等手段,将孔斜率控制在0.71‰,中心点偏差仅0.146米,较右岸通风竖井偏差更小,在同等地质条件下,钻孔精度已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同时团队还创新研制硬岩破岩滚刀,破岩效率达18米/天,形成成套施工技术,既保障了质量安全,又降低成本、缩短工期,为主体工程有序推进奠定坚实基础。 作为水利部智能大坝建设试点核心组成,东庄防渗工程的质量管理实践,将数字孪生、智能灌浆等技术与质量管理深度融合,以“高精度控制、全流程管控、智能化赋能”筑牢质量防线,树立行业标杆。 严字当头,守住安全生产“生命线” 水电基础局始终将安全生产置于首位,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践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构建覆盖全流程的立体化安全管理体系。 针对库坝区防渗工程地质复杂、工艺特殊、交叉作业频繁等特点,项目团队专项制定多项文件,明确从项目经理到一线人员的各级安全职责,通过“清单化管理、责任化落实”,形成“人人讲安全、事事为安全、时时想安全、处处要安全”的全员责任格局。同时创新推行“网格化+精准化”现场管控模式,将施工区域划分为安全责任网格,每个网格配备1名专职安全员与2名兼职安全督导员,实行“定点值守、动态巡查、实时处置”闭环管理。 对于地下灌浆廊道等有限空间作业高风险环节,严格执行“先通风、再检测、后作业”铁律,为每个作业面配备便携式气体检测仪、大功率通风设备及应急救援套装,建立“一人一账”安全监护制度,消除风险萌芽。此外,项目部定期开展安全技术交底、特种作业规范、应急处置流程等专题培训,邀请行业专家授课,通过“理论+案例+实操”提升全员安全意识与技能,同时针对性组织有限空间救援、火灾逃生等实战化应急演练。截至目前,项目累计开展安全培训59场、覆盖1760余人次,组织应急演练25次,有效锤炼了团队“快速响应、科学处置、高效救援”能力。自开工以来,项目实现安全生产“零事故、零伤亡”,为工程按期完成节点任务、打造精品水利工程提供坚实保障。 从泾河峡谷的地质勘察到百万米灌浆的精准施工,从智能技术的创新应用到质量安全的严格管控,水电基础局以专业技术、务实作风与拼搏精神,助力东庄水利枢纽按期达到蓄水条件。随着工程正式下闸蓄水,这座黄河流域水利重器即将发挥防洪减淤、供水灌溉、发电和生态保护等综合效益。今后,水电基础局将继续以“严”的基调、“实”的举措、“细”的作风深耕水利工程建设领域,为东庄水利枢纽早日发挥综合效益、守护黄河安澜贡献中国基础力量。 【责编:倪新欣】 |
|||
|
【打印】
【关闭】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