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企业文化 > 专题报道

【一带一路故事】奋战红海岸 共谱丝路华章
来源:四公司 作者:倪新欣 曾乐男 时间:2025-01-21

红海岸,丝路边,一座充满“科技与狠活”的未来之城——沙特NEOM新城正缓缓拔地而起。

作为“一带一路”倡议和沙特“2030愿景”的重要组成部分,沙特NEOM新城不仅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一次重要实践,也为城市可持续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或可成为未来世界宜居城市发展的典范与标杆。

深耕海外项目建设15年的武奇维现在是水电基础局中东代表处经理,始终忘我奋战在“一带一路”工程建设一线,拥有着丰富的海外项目管理经验。

2022年,武奇维担任沙特NEOM新城桩基项目经理,带领项目团队深入施工现场,逐一破解技术难题,以优质高效的施工成果不断刷新并创造纪录,并将中国技术、中国标准、中国设备带到沙特,用中国基础力量“电”亮项目建设前进的光明大道。

研发改良,打造“中国标准”

沙特桩基项目是全球最大的基础设施项目,也是沙特新城先导项目的重要施工组成部分。业主方面综合英标、美标和沙特阿美石油公司施工规范,管理标准极其严格。尽管如此,武奇维带领的项目团队还是把更高的“中国标准”带到了项目建设。

“我们用于灌注桩施工的泥浆,在施工过程中对土壤是没有损坏的,在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方面做到了更高的标准。”武奇维在接受央视新闻、新华社等媒体采访时自豪地说道。

脱口而出的话看似轻松,其实背后包含无数的殚精竭虑。

为了撑起这座未来之城,桩基项目灌注桩设计的最大施工深度可达68米,可项目实施地位于沙漠,底层结构复杂且脆弱,如要进行如此规模的灌注桩施工,“仅在成孔阶段就会造成大量的浆、砼材料浪费,增加施工成本,也会对工程质量、安全、进度、环保等造成影响”,这是武奇维在项目建设前期最担心的问题。

为啃下这块“硬骨头”,武奇维开始了他的“取经”之路:先后多次派遣项目团队成员到兄弟项目考察学习,邀请专家来现场实地查看论证,并要求项目团队长期驻扎现场,深入研究地层结构。在此基础上,通过查阅各种资料,武奇维选中了一种名为“Polymer泥浆”的材料。这是一种用于灌注桩泥浆护壁的高分子化学浆液,与传统膨润土泥浆相比,其可以利用空压机持续送风入水,改变了繁琐的造浆工序,从而实现高效拌合。

“如果综合考虑质量、环保和施工技术要求的话,我们可能需要使用Polymer泥浆作为替代品。”

可还有一个问题:Polymer泥浆性能的发挥受到PH值影响,而受限于当地水质,经拌合后的浆液PH值达不到使用要求。

为此,武奇维带领项目团队仔细研究分析。水源变更是不现实的,于是团队通过控制变量,开启了漫长的水浆比试配实验,经过了百余次的失败,终于成功调配出合适的水浆比例。调配后的浆液具有不易变质、变性的特质,灌注后的返浆不仅可以重复利用,而且不需专门设置沉淀池,节省了部分成本

“完工后的废弃浆液可以自然生物降解,无毒、无污染,符合直接排放标准。”武奇维逢人介绍起这种特调浆液时便滔滔不绝。

改良后的Polymer浆液极大减少了工程施工中成孔渣土数量和混凝土的浇筑方量,同时提升了钻孔的成孔速度,减少了钻杆、钻头等钻孔械材的损耗,累计节约施工成本上千万元,实现了安全环保与经济高效的“共赢”。

创新驱动,展现“中国速度”

沙特桩基项目主要涉及直径1.5米及2.5米灌注桩施工,而2.5米灌注桩施工是中东地区有史以来直径最大、钢筋笼最重(40吨)的桩基施工。

其中在桩径2.5米灌注桩钢筋笼制作中,设计单位曾多次变更施工图纸,要求使用直径25毫米的钢筋作为盘圆。这对项目团队而言,难度高,挑战大,马虎不得,也耽误不得。

在项目动员会上,“我们必须要以更高的标准、更严的要求切实做好施工前的各项准备工作,确保顺利完成大口径桩基施工这一里程碑节点”,武奇维字字掷地有声。

然而设想丰满的同时,现实却给了项目团队沉重一击——直径2.35米的钢筋笼平均长度56.5米,光一个钢筋笼的总重量就接近40吨,人力加工效率低下且安全风险大,又缺乏可进行加工的机械。

如何实现开局破题?武奇维首先想到了“滚焊机”。因为滚焊机工作原理与钢筋笼制作思路类似。因此,只需要对滚焊机运行机制进行部分调整,便可以同理利用滚焊机实现钢筋笼的制作。

可至此,问题还未根本解决:由于钢筋笼直径较大,弯曲盘绕耗时费力,而业主单位又要求使用直径25毫米的钢筋作为盘圆,国内滚焊机无法直接使用。

“车到山前必有路,大家一起想办法,决不能让浇筑现场因为钢筋笼不到位就干等!”在施工推进会上武奇维字字铿锵。

那段时间武奇维夙兴夜寐,天不亮就起床,有时深夜四点轮班工人换岗的时候还能见到他办公室的灯亮着,一天睡不够6小时。也正是在他的引领下,项目团队都比平时加倍努力。他们调整国内自动滚焊机设备适配,通过重新计算钢筋笼受力点、改变导向轮和内部支持系统、改造送料系统和自动焊接机械臂作业等,实现了自动滚焊机导向轮输出、旋转同时进行,有效保证了钢筋笼制作的质量和效率。在这一技术的支撑下,现在2.5米灌注桩施工效率大幅提升,为履约奠定了坚实基础。

通过采用钢筋笼自动焊接绑扎技术,项目团队与来自德、英等国的世界知名地基与基础处理公司同台竞技,一举攻克了桩基浇筑的各项节点里程碑,在所有参建单位中脱颖而出,是所有参建单位中首个成功开启并完成桩径2.5米(中东地区)灌注桩施工的单位、首个完成进度“破百”“破千”的单位、首个以及唯一一个完成百米级超大桩径灌注桩施工的单位、首个完成第一个量单施工的单位,帮助公司在中东市场取得首个“百万工时零事故”荣誉,狂揽一众好评。

以人为本,突显“中国温情”

自2009年起,武奇维连续征战白俄罗斯、马来西亚、新加坡、沙特阿拉伯等国别15年。他深知自己之所以能心无旁骛的投身工作中,离不开家人的理解与支持。

自己受过苦,所以总想给别人“撑一把伞”。在团队管理中,武奇维坚持以人为本,高度重视人文关怀,处处彰显“中国温情”。

沙特位于热带沙漠气候区,全年高温少雨,便是秋至,施工现场温度也仍在45℃以上。面对如此恶劣的环境,武奇维提出在现场值班室配齐空调、冰箱等基础设备,备足藿香正气水、清凉油、盐汽水等消暑物品,从国内定制一批防晒衣并分发给员工,另外依据各施工点位设置了10余个遮阳纳凉棚,为员工提供轮班休憩场所,里面还常备急救药包、冰镇绿豆汤等,全方位保障职工身心健康。

面对水电基础局在基础处理方面的先进经验和技术,同行们纷纷赞叹不已,前来“取经”。对此,武奇维知无不言,倾囊相授,向他们讲解项目钢筋笼自动滚焊绑扎技术,让“中国速度”跑得更远更广。

人材者,求之则愈出,置之则愈匮。“我们一定要把项目青年职工培养成能抗住事的高素质国际工程人才。”武奇维在和项目领导班子成员交流时说道。

他牵头制定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开展“传帮带”素质提升活动。结合国际工程特点,统筹安排专人分别就英语基本口语、书面办公英语文件书写、商务(资源及分包管理)、履约管理、技术、安全、沟通等方面,对青年技术员工展开全方位培训,并按照考核管理办法对表现优异的新员工给予表彰奖励,不断拓宽培训广度及深度。同时他在项目部推行“双导师带徒”制度,专业指导与技能指导并行,现场学习与理论知识同步,实现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成,促进青年技术员工专业素养与知识技能“双提升”,为公司“走出去”夯实人才基础。

项目施工高峰期,800多名来自巴基斯坦、菲律宾、印度、孟加拉等国家的外籍工人通过招聘进入到沙特桩基项目从事生产工作。面对如此庞大的外籍员工队伍,除了进行日常的规章制度宣贯和岗前三级教育,武奇维还“授人以渔”,通过内部“传帮带”培养了一批优秀外籍施工人员。不仅缓解了属地就业矛盾,增加了外籍员工的收入,更让他们手握一技之长,更好提升了员工内心的获得感和满足感。

此外,项目招聘的外籍员工绝大部分为穆斯林员工。为此,武奇维特意在施工现场为他们修建了朝拜基地,并在“宰牲节”(伊斯兰教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向全体穆斯林籍员工开展节日慰问并发放慰问品。

在武奇维的带领下,沙特桩基项目以良好的现场履约带动市场高质量发展,先后签订共计7份工程量单。除此之外,项目团队还曾获得“天津市工人先锋号”、中国电建党委“双引双建”海外特色品牌等荣誉,并于今年4月荣获“全国工人先锋号”称号;而武奇维本人也喜获“中央企业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满满的荣誉背后叙述的是武奇维十五年的海外奋战经历,十五年的无悔换来的是一座座颇具标志性意义的“一带一路”工程巍巍伫立,向世界输出着“中国水电”方案、展示着“中国电建”速度、贡献着“中国基础”力量。


【责编:倪新欣】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