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巍巍高原,寒风猎猎,一群建设者用脚步丈量着时代的责任。在这片海拔3000米的土地上,一位年轻的身影格外引人注目——1999年出生的中共党员曹珠霖,以“缺氧不缺精神,海拔高斗志更高”的信念,用两年时间从职场新人蜕变为高原项目的“多面手”。她的故事,是新时代青年担当的缩影,更是共产党员初心使命的生动诠释。 “越是艰险越向前”:高原上的青春抉择 2024年4月,当调任通知递到曹珠霖手中时,这位25岁的河南姑娘正伏案整理工程资料,指尖还沾着图纸上的铅笔灰。老虎口项目综合办公室主任的任命,意味着她要离开郑州的平原,直面雪域的严酷考验。面对平均海拔3000米、昼夜温差20℃、空气含氧量仅为平原60%的恶劣环境,这个来自河南郑州的姑娘没有丝毫犹豫:“组织需要的地方,就是我的阵地。” “高原反应?听说有人一下车就吐了。”同事的担忧犹在耳边,曹珠霖却已踏上西行的列车。抵达首日,剧烈的头痛如重锤击打,夜间辗转反侧时,她摸黑在日记本上写下:“每一步都是考验,每一步都要站稳。”次日清晨,她裹上厚重的棉工装,踩着结冰的路面走向工地。寒风中,她的身影与远处雪山轮廓重叠,仿佛一株倔强的新苗扎根冻土。 作为项目的“大管家”,她身兼综合协调、劳资管理、后勤保障三重职责。工地食堂的柴油灶台故障时,她挽起袖子研究维修手册;暴雨冲毁临时电路,她连夜协调发电机保障施工;夜深人静时,她伏案梳理庞杂的工作资料,咬着困难埋头啃下,硬是将考勤覆盖率、工资发放及时率做到“双百”。她说:“后勤保障就是前线,必须让同事们没有后顾之忧。” “柔肩扛重任”:从资料员到多面手的蜕变 因项目需要,本是工程技术人员的她转岗至综合办公室。面对新领域的工作知识和繁杂的工作事项,她以工程思维破局,拆解项目行政管理的底层逻辑,创新制定项目专属SOP(标准操作程序),将上千份资料整理得井井有条。面对堆积如山的报销单据,她将施工图的“节点管控”思维移植到流程优化中:用不同色标区分紧急程度,以甘特图追踪审批进度,让报销周期缩短3天。最棘手的劳资管理,则成了她的“精密工程”——为核对300余名工人的工时,她自学农民工管理系统,并结合专业设计出考勤自动更新核对单,确保了300余名工人的工资精准发放;为落实用工合规,她多次往返德令哈市,在颠簸的施工路上耗费数小时,只为及时提交考勤数据。当地劳动监察大队评价她:“严谨细致,值得信赖。” “红色信仰照征程”:雪域高原的党性淬炼 作为“95后”党员,曹珠霖始终将“共产党员”视为第一身份。工作之余,她主动担任片区党支部联络员,协助落实“三会一课”,将党课搬到工地营区。在工地临时搭建的党建活动板房里,PPT投影在泛黄的帆布上,画面因电压不稳微微抖动,她却讲得神采飞扬:“咱们搞工程的党员,党性就要像混凝土——越压越坚实!” 2023年,她带领团队在公司党建知识竞赛中斩获二等奖,并代表公司参加市级竞赛。谈及荣誉,她目光坚定:“青年党员不是标签,而是行动的旗帜。” 在高原驻地,“白天走干讲,晚上读写想”是曹珠霖的日常。她利用零碎时间考取建筑工程资料员、劳资专员资格证书;面对用水不便、十天半月无法洗澡的艰苦条件,她笑称:“格桑花能在石缝里扎根,我为什么不能?” 从豫中平原到青海高原,曹珠霖如高原上的格桑花,用脚步践行着“生命如树,逆境生长”的信念。当被问及高原工作的意义,她望向远山:“新时代青年,就该在组织需要时顶得上,群众需要时靠得住!” 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只有日复一日的坚守;没有气吞山河的誓言,只有躬身实干的担当。曹珠霖的故事,是雪域高原上一滴水折射的太阳——平凡中见伟大,细微处显精神。她的足迹,正为这片土地镌刻下青春的注脚,也见证着新时代青年与祖国山河的同频共振。 【责编:项子琛】 |
||||
【打印】
【关闭】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