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在中国百年工业文明的年轮里,袁枚笔下“白日不到处”的苔藓意象,与中国工人阶级的精神谱系形成跨越时空的共鸣。这种生长于岩缝中的微小生命,恰似那些扎根基层、默默奉献的老一辈建设者,他们在劳动中绽放的青春,构成了新时代发展最坚实的基底。 在中国百年工运史的壮阔征程中,水电基础局的奋斗足迹始终与时代同行、与祖国共进。一代代建设者以双手为笔、汗水为墨,用劳动改写山河面貌,点亮万家灯火。他们始终以“三种精神”为指引——在爱国情怀中弘扬坚毅奉献的“密云精神”,在雪域高原中传承攻坚克难的“西藏精神”,在国家重点工程中践行卓越追求的“工匠精神”。这些精神坐标是历史的回响,是党领导下产业工人的红色传承,更是新时代“劳动创造幸福,实干成就伟业”的生动写照。它们如璀璨星辰,照亮了中国基建事业的发展之路,也铸就了新时代劳动者的精神丰碑。 历史褶皱里的精神图腾 水电基础局以“地层硬,攻坚更硬”的胆魄,将工运精神深深镌刻在祖国山河的版图上。从“中国建造”到“中国智造”的技术跨越,从“人海战术”到“机械化团队”的产业升级,每一步都印证着中国工人阶级的智慧与力量。 回望水电基础局的前身——密云水库基础处理总队成立之初,正值国家百废待兴之际。出于战略水源储备及河水治理的需要,第一代建设大军奔赴密云水库施工一线。1958年盛夏,潮白河畔施工的轰鸣声打破了华北平原的宁静。 密云水库作为新中国成立初期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之一,建设过程中面临多重挑战:库区需同时拦截潮河、白河两大水系,复杂地质条件叠加特大洪水冲击;作为国内首座超大型土坝工程,防渗结构设计、碾压工艺等复杂技术瓶颈及大型施工机械匮乏等问题贯穿全程。 面对困境,那些“拿棉衣盖黏土”“快马再加鞭”“大干今冬明春”的基础先辈们,一次次技术攻坚,一遍遍摸索实践,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成功攻克“钻劈法”造孔、护壁泥浆、预埋穿孔管灌浆等多重障碍。这道“地下长城”的每一寸都来之不易。 他们用坚定信念克服万难,将爱国情怀熔铸在一锹一铲中,让坚韧毅力凝练在每一方混凝土里。“密云精神”破土而出,成为那个物资匮乏年代最宝贵的财富。棉衣包裹的不仅是黏土,更是改天换地理想的坚守;快马加鞭的不仅是工期,更是舍我其谁的使命担当。 经过187个昼夜的鏖战,1960年5月13日,白河主坝坝基处理工程胜利结束,总防渗面积达到2.5万平方米,抗渗等级W8,成为京津冀防洪体系的核心枢纽。密云水库坝基处理过程中探索成功的防渗墙和帷幕灌浆施工工艺,成为后来大量类似工程施工的参照范例和基本规范。 基础先辈们的成功不在于占据多少资源或获得多少掌声,而在于是否拥有“也学牡丹开”的勇气与坚持。密云水库白河主坝防渗墙工程是中国水利建设史上成功修筑的第一道槽孔型防渗墙,更是产业工人迎难而上、勇攀高峰的壮丽篇章。 雪域高原上的铁骨守望 随着我国水利工程的蓬勃发展,这支铁军走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从长江、黄河的源头浩荡而下,三峡、葛洲坝、龙羊峡、小浪底等大型水电枢纽工程都留下了他们拼搏的足迹。在海拔四千多米的西藏边陲,格桑花静静地绽放,见证着劳动者奋斗的身影。 李振远是一名水电基础局的老职工,坚守一线三十多年,其中有十年都在西藏雪域高原。他从一名普通技术员成长为“电建工匠”,始终用专业与坚守诠释着工匠精神,在雪域高原创造了多项工程奇迹。 西藏旁多水利枢纽工程是国家西部大开发的23个重点项目之一,是西藏自治区“十一五”规划的骨干工程,被誉为“西藏三峡”。其工程建设是西藏自治区和平解放以来地质条件最复杂、技术难度最高、施工难度最大、综合效益最为显著的民生水利工程。 心中有梦想,脚下有力量。2009年,李振远毅然决然踏上海拔4100米的西藏雪域高原。在累计合同额高达10亿元的西藏旁多工程,最大深度158米的防渗墙施工是整个工程能否取胜的关键点。施工区高寒、缺氧、覆盖层深厚,施工设备时常因高寒缺氧出现故障,传统的聚能爆破筒在深孔泥浆下爆破无法起爆,接头管深孔易发生铸管孔故、深孔卡钻、卡斗、埋钻孔故多发频发。李振远深知这块“硬骨头”有多难啃。 面对诸多难题,他大量翻阅公司防渗墙施工技术论文,虚心向老技术骨干请教,认真编制施工细则,制定各种预案并组织技术交底,他带领项目团队积极攻关、创新创效,凭借着“钉钉子”精神,一路披荆斩棘。 功夫不负有心人。李振远凭借在现场多年的经验储备和不懈的努力钻研,带领项目团队仅用20天的时间,成功完成97米深接头管铸管处理。同时,201.4米的深墙试验创造了防渗墙深度世界纪录,参与总结的技术成果获国家级、省部级、集团级等多个奖项。 十年的建藏历程使李振远与西藏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他带去的是先进的技术与经验,在他身上沉淀下来的是坚韧不拔的“老西藏精神”。 六十六年砥砺奋进,水电基础局承前启后,薪火相传;追求卓越,擘画蓝图。“西藏精神”不是标语,是焊枪迸出的火花,是冻土里长出的春天,是老一辈建设者艰苦奋斗、挥洒汗水的瞬间。 文明传承中的使命觉醒 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的征程中,我们既是精神火炬的接棒者,更是新范式的开创者。当“90后”车工杨金龙斩获世界技能大赛金牌,当“快递小哥”李庆恒获评“杭州高层次人才”,这些新时代的奋斗者证明了苔藓与牡丹的界限正在消融。在共同富裕的坐标系下,每个劳动者都能通过创造性劳动实现价值跃迁,将个人奋斗融入民族复兴的宏大叙事。 水电基础局从潮白河出发,从国内的大江大河起步,驶向了全球的大海大洋。如今,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我们感受着百年中国工运史中的精神传承,聆听着时代回响。“中国基础”在全球各地落地生根、硕果累累。 红海岸,丝路边,一座充满“科技与狠活”的未来之城——沙特NEOM新城正拔地而起。作为“一带一路”倡议和沙特“2030愿景”的重要组成部分,沙特NEOM新城不仅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一次重要实践,也为城市可持续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或可成为未来世界宜居城市发展的典范与标杆。 水电基础局中东代表处承建了NEOM新城桩基项目工程,凭借优质履约、以干促揽、高效属地化管理模式,生动阐述共建“一带一路”的积极进展和重要意义。 代表处依托公司专业的核心技术,多次开展创新创效活动,对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的理论研讨和管理创新,顺利将钢筋笼数字化加工、高分子化学泥浆等技术应用于施工生产,成果显著。 代表处凭借数字化技术转型的成功,节省成本上千万元,在全球多家顶尖基础处理公司同台竞技中脱颖而出,是所有参建单位中首个成功开启并完成桩径2.5米(中东地区)灌注桩施工的单位、首个完成进度“破百”“破千”的单位、首个以及唯一一个完成百米级超大桩径灌注桩施工的单位、首个完成第一个量单施工的单位,在中东市场取得首个“百万工时零事故”荣誉,获2024年全国工人先锋号荣誉称号,狂揽一众好评。 除了自身攻坚外,代表处团队还高度重视外籍技术人才培养,以实际行动落实“授人以渔”,全方位输出中国技术,向他们讲解项目部摸索出来的滚焊机制作钢筋笼方法,让“基础速度”跑得更远更广。 六十六年来,我们承载老一辈基础人的荣光,肩负共创新时代美好未来的使命。那些在风雨中淬炼的坚韧、在绝境中迸发的智慧、在团结中凝聚的力量,正以新的形式,在三峡水纹的刻度上延伸,在白鹤滩百万千瓦机组的轰鸣中回荡,在“一带一路”海外项目的蓝图上续写辉煌。 【责编:倪新欣】 |
|||
|
【打印】
【关闭】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