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秋日的拉萨天高云淡,布达拉宫广场上红旗招展。在海拔4300米的帕孜水利枢纽施工现场,中国水电基础局有限公司的建设者正全力奋战,以实干实绩向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献礼。 自1996年参与满拉水库建设以来,水电基础局已在雪域高原奋战了29个春秋,累计参与50余项重大工程建设,为西藏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危难时刻显担当 2024年6月,定日县绒辖乡发生堰塞湖险情。水电基础局连夜调集11台套设备,集结30名队员,翻越数座高山,在7天内完成泄水沟槽开挖。随着水位的下降,通信、电力、交通得到全线恢复。 这不是水电基础局第一次挺身而出。2021年5月,聂拉木县遭遇地震暴雨叠加灾害。“我们让34名被困人员分批站在挖斗里,将他们运到安全地带。”回忆起那场抢险,时任项目负责人王赟记忆犹新,6小时完成人员撤离,30小时恢复道路,72小时恢复供水供电,这场高原抢险成为典型案例。2025年1月,定日县发生6.8级地震,水电基础局第一时间进入现场救援,在短短一周时间内,先后把7批全新的活动板房运抵尼辖乡、扎果乡、曲当乡等受灾乡镇,累计搭建板房600间,为灾区群众的过渡安置提供了有力保障。 29年来,水电基础局累计参与应急抢险20余次,抢救群众上千人,在冰湖、地震、堰塞湖等极端险情中锻造出一支“关键时刻冲得上、危难之际豁得出”的高原铁军。 重大工程惠民生 从“靠天吃水”到“旱涝保收”,水电基础局参与建设的多项重大水利工程,改变了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旁多水利枢纽建成后,年均为拉萨市提供工业用水0.85亿立方米。拉洛水利枢纽建成后,新增灌溉18.4万亩,年发电1.76亿千瓦时,带动4.2万生态移民“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帕孜水利枢纽建成后,将解决日喀则市5个县的冬季缺电问题。 在能源建设方面,狮泉河水电站建成后,结束了狮泉河镇无常规电源的历史。昌都应急电源建成后,填补了昌都10万人冬春缺电问题。藏木、加查、多布电站是藏中电网的骨干力量,对保障地区供电安全至关重要。 城市建设方面,拉萨河河势控导工程新建6座拦河闸坝,形成16公里连续水面,新增湿地300公顷,成为市民休闲打卡地。泽当棚户区改造工程交付的241套新居,户均面积80平方米。居民卓嘎说:“以前的房子一下雨就漏,现在住上楼房,冬天有暖气,孩子上学5分钟就到。”林芝五洲皇冠酒店2016年开业,累计接待游客37万人次,保障1065人就业。 绿色发展护生态 流域治理,让河水重新变清。水电基础局深入推进尼洋河治理工作,目前,尼洋河国控断面稳定达到II类水质,重要水功能区全面达标,鱼类资源增至2目4科10属,异齿裂腹鱼等珍稀物种重现,实现了“水质优、生态美、百姓富”的人水和谐目标。 绿色施工,把生态理念写进每一道工序。“我们深知高原生态脆弱,在大坝施工过程中,用常规骨料代替碱性骨料,修建污水处理池、垃圾池、弃渣场等,最大程度避免项目区域对环境的破坏。”水电基础局项目负责人说。帕孜水利枢纽项目应用高海拔可移动超大跨度气肋膜仓,解决沥青心墙冬季保温难题,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多布电站增殖放流站,2024年累计放流50万尾,并建设2.8公里鱼道,实现上下游种群交流。 生态修复,把荒地变成公园。拉萨河谷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有力遏制了拉萨市冬春扬尘天气和大佛岛沙化问题,地区生态空间进一步拓展,为拉萨河全流域治理提供经验示范。贡嘎森布日水厂,采用双电源、在线监测、远程控制等系统,出厂水水质优于国标30%,为那曲双湖县生态搬迁群众提供“稳得住”的生命线。 固边兴边促团结 扎根雪域高原,建设幸福西藏。水电基础局聚焦水利民生、边境保障与群众共富,在西藏自治区实施了一系列关键工程和帮扶行动。 从建成阿里地区首座重力坝热布加林水库,解决当地群众饮水与数万亩土地灌溉难题,到广泛开展教育帮扶、技能培训,带动本地就业超5000人次,创收2.42亿元,这些务实举措,在边疆大地上铺就了一条融合发展、共建共享的团结之路。 29年来,从满拉水库到拉洛水利枢纽,从狮泉河水电站到帕孜水利枢纽,各项工程将“稳定、发展、生态、强边”深深镌刻在雪域高原。“我们将以高度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全力服务西藏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水电基础局党委书记、董事长杨铭钦表示。 链接:http://share.591adb.com/sharearticle/article/article_id/6235691/app_key/3f324ca5ce32dd3e0dd1200e4e6c18b5 |
|||
【打印】
【关闭】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