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企业文化 > 专题报道

基础匠心造太行精品,筑坝攻坚护一方黎民
来源:五公司 作者:赵万鹏 摄影:赵万鹏 时间:2025-07-17

太行山东麓,峰峦盘亘,峭壁陡立。深谷纵横的山间,数十台机械设备轰鸣不息,近百名建设者往来穿梭,忙碌劳作。似火骄阳将茅岭底水库施工现场炙烤得如同沸腾的熔炉,建设者们的身形被灼烧成剪影,仍挡不住他们炙烈的施工热情。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筑坝人”。

沟通为桥,担当为基

“有条件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这是身为一个党员的责任!”这句口号不仅是项目负责人乔秀笙的口头禅,更是他行动的写照。

开工伊始,临时征地和移民搬迁阻力重重,当地群众对水库施工非常排斥,村民阻工事件频繁发生,黏土料源稀缺且土质参差不齐,一系列难题犹如座座大山,为施工生产设置了层层阻碍。

乔秀笙深知,村民的担忧源于对未来的不确定。面对临时征地、移民搬迁和群众排斥,他迅速调整工作策略,带领团队不知疲倦地挨家挨户走访沟通。

他们直面村民们的抵触情绪和厌恶心理,不逃避、不放弃,以温润如水的态度倾听诉求,以耐心细致的作风疏通思想,以实实在在的行动回应关切:不仅帮助解决临时安置问题,协调落实征地补偿,还积极雇佣当地劳务,促进就业帮扶创收,每一项举措都精准对接村民需求。渐渐地,抵触情绪被理解取代,阻工事件大幅减少,项目团队实现和谐移民的目标,他们用汗水与坚持为工程积累了优质的群众基础和良好的百姓口碑。

与此同时,面对制约工程进度的另一大难题——黏土料源稀缺,乔秀笙同样迎难而上。他积极对接业主、设计单位、专业试验室及地方各方关系,以项目为中心,将搜寻范围向周边区域扩散。他和团队的足迹踏遍方圆100公里,四处探寻合格土源。经过无数次检测试验和分析比对,苦心人天不负,合格的黏土料源终于被成功锁定并顺利运输至坝面。

在他雷厉风行、快刀斩乱的行事风格下,制约项目建设和施工生产的临时征地、移民搬迁、黏土料源等关键难题被一一攻克,工程推进和项目履约均得到了有力保障。

一切正如他动员会上所说:“工期紧,就必须多措并举、分秒必争;征地难,就必须耐心沟通、有的放矢;协调任务重,就必须逐个走访、各个击破;料源有问题,就必须群策群力、集思广益。”

正是“筑坝人”的担当和智慧,将一个个“不可能”变成了“可能”,他们用实践证明:只要心中有责、手中有策,就没有跨不过的坎。

组织为骨,进度为魂

随着施工深入开展和作业面逐渐增多,人员、设备、材料的管理协调难度大大增加,同时因临时征地、土场协调、移民搬迁等因素制约,原计划于2023年10月开始的大坝填筑施工于2024年10月16日正式开始,推迟了整整一年。

面对如此棘手的问题,副经理王晓飞沉稳镇定,思虑缜密。他深知,时间就是成本,就是生命线,如何将组织优化与进度抢抓紧密结合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

面对作业面增多带来的协调难题,他立足实际,把现场划分为不同作业面,形成了工长统一管理、工作统一汇报、问题统一解决的“一划分三统一”的高效管理模式,人员、设备、材料如同精密的齿轮般高效运转,将交叉作业带来的影响降到了最低,保证了现场问题及时有效解决。

为了追赶施工进度,保证大坝填筑节点按期完成,项目团队充分利用公司内外部咨询专家资源,数次召开施工调度会,认真研究比选大坝填筑方案,反复讨论组织设计、施工规划、工期计划等,为大坝填筑做好人材机的储备工作,确保填筑方案和规划设计科学、合理、可行。

填筑开始后,他经常往返于黏土料场与施工现场之间,监督落实地方环保措施,全力保证土料供应,施工现场优化人材机配置,采用24小时“两班倒”的施工模式,以满负荷的工作状态确保能够按期完成大坝填筑汛前节点。

6月27日下午,大雨初歇,一条长长的横幅在大坝上飘扬起来:热烈祝贺茅岭底水库大坝提前填至度汛高程EL603.89米!寥寥二十余字,字字千钧,简单却不平凡,背后隐匿着众人无数的辛勤付出与无尽血汗,大坝填筑汛前节点不仅圆满完成,而且较计划提前3天完成节点目标。这不单单是一个数字的胜利,更是党员担当与组织效率的胜利。

截至汛前节点完成,大坝填筑累计填筑量达189.3万立方米,占总填筑量的94.1%,既为项目安全度汛提供了坚强保障,更为实现2025年大坝主体工程完工的年度节点目标打下了坚实基础!

路虽漫漫且修远,上下求索成正果。“筑坝人”们用专业和奉献证明:在科学的组织管理下,没有什么目标是不能达成的。

技术为刃,质量为盾

“务必要想方设法确保上坝黏土料的含水率处于最优状态。”“摊铺厚度,碾压遍数一定要控制好,压实质量是重中之重。”这是项目经理周晓磊常挂在嘴边的两句话,只要在现场,大家总能听到他针对施工质量对现场人员进行再三嘱咐,声音虽不大,但掷地有声、语重而心长。

为了高标准打造精品工程,周晓磊将技术引领与质量保障紧密结合。面对复杂地质条件与严苛质量标准的双重挑战,他带领技术骨干,化身“质量卫士”,以“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高度负责的工作态度严格把控施工质量,扎实落实技术交底制度和质量“三检”制度,紧盯每一道工序,累计组织各班组、各作业队进行技术交底16次,覆盖435人次,召开质量专题会21次,覆盖367人次,确保每一道工序都精准到位。

大坝填筑施工中,他优先提出通过引进大坝智慧碾压系统,可视化展示当前作业面的压实施工质量状态,实时监控行车轨迹、行车速度、静碾遍次、振碾遍次、振动频率、振幅等关键指标和技术参数,有效避免行车路线不规范、超速、欠碾、过碾、漏碾等问题,将返工率降低了40%至60%,显著提高了一次验收合格率,保证了坝体填筑质量。

整个大坝填筑涉及土质心墙料、高塑性土料、反滤料、过渡料等八种填筑料,填筑总方量达201.47万立方米。项目部自建高标准绿色环保砂石筛分系统,可以自制大坝填筑反滤料、过渡料、砂石骨料等,其中大坝填筑原设计要求最大粒径不大于2mm的反滤料I属于超细砂,无法生产或外购。周晓磊不等不靠、主动求变,积极对接各参建单位和外部特邀专家,经过反复试验和论证,成功将反滤料I级配调整为不大于5mm,使得反滤料I在满足设计及规范要求的前提下从日产80吨提升到日产800吨以上,产能提高10倍以上,大幅提升施工进度,对大坝填筑料的储备产生了积极影响,不仅保证填筑料质量,而且大幅降低填筑施工成本,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

在周晓磊的带动下,项目团队掀起了技术研究与创新的热潮,累计申报专利6项,涵盖水土保持、水利施工监测、水利施工防渗、护坡施工等;“五小创新”成果6项,应用于大坝填筑、防渗墙施工、原始地貌测量、地形测绘、混凝土浇筑、砂石料生产等环节。据估算,这些创新成果累计为项目缩短工期约30天,节约成本约50万元,有力优化现场履约,促进生态保护,为工程建设注入了强劲的科技动力。

项目的创新实践与卓越管理赢得了广泛认可:《茅岭底水库反滤料I方案变更案例分享》入选公司变更与索赔优秀案例汇编;《土质心墙分区坝系统防渗技术研究》荣获公司2024年度科学技术奖二等奖;项目部获得涉县水利局授予的2024年度茅岭底水库工程建设“标准化示范单位”“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百年大计,质量第一。我们建造的大坝,必须经得起时间考验,绝不能出任何质量问题!”这是周晓磊给涉县人民的承诺,也是所有“筑坝人”的坚定信念。在茅岭底水库的工地上,他们用专业与创新证明:在技术赋能和创新驱动下,没有什么质量高峰是不可攀登的。他们正在用心血和智慧,精筑起一座守护江河安澜的坚实脊梁。

从沟通破冰到组织优化,从技术创新到质量坚守,茅岭底水库的“筑坝人”化身沉默的诗人,用铁锤与钢钎在坝体上刻下最质朴的誓言;他们化身倔强的工匠,让每一寸坝体都能承载住山河的重量。他们怀揣着无数家庭因水而生的希望,前前后后攻克临时征地、移民搬迁、料源稀缺、工期滞后等一道道难关,提前完成了关键节点目标,让水库建成后一览无余的碧波荡漾和下游万亩良田的丰收景象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奢望。

这座即将矗立的水库大坝,不仅是调节水脉、防洪安澜的水利工程,更是党员的先锋精神、科学的组织管理、过硬的技术创新、质量的极致追求的体现,彰显着“筑坝人”心中有责、手中有策、创新驱动、使命必达的磅礴力量。他们深知,茅岭底水库终将蓄起一泓清波,而“筑坝人”的故事会如山风般在深谷中久久回荡。



【责编:刘柏宏】

【打印】 【关闭】